2020年全国两会老百姓关注啥

2020-05-19 07:18 来源:光明日报

  【智库答问】

  编者按

  在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全民战疫之后,2020年全国两会终于向我们走来。这是特殊的一年,是艰难开局的一年,却也是振奋精神、砥砺意志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使命前,展望全国两会,社会各界都在关注什么、期待什么,对于这种关注与期待应当如何切实回应、努力实现?近日,光明智库联合光明网数据新闻工作室,以大数据分析得出“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民意关注话题热度Top10”,并邀请专家就此进行探讨,分析新成绩、探究新问题、回应新期待、建言新举措。

  本期嘉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市社会建设促进会会长 宋贵伦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 常 健

  热度:在变与不变中体现民生诉求

  光明智库:我们刚刚统计得出“2020年全国两会前夕民意关注话题热度Top10”。在您看来,今年的热词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民生诉求及社会心态?

  郑功成:今年热词及其排序具有鲜明的年度特征。与往年相比,相同的是,就业、医疗、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等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词仍在榜中;不同的是,疫后经济恢复、完善法律体系进入热词榜单并居一、二位,以往很少出现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亦进入榜单,这与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对国计民生造成的巨大冲击直接相关。经济发展与法治完善看起来是国家层级的事情,但若没有经济发展和健全的法治,就难以有效保障人民权利。因此,国计与民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固定词组,当国计与民生紧密关联并良性互动时,必定取得国家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重效果;当国计与民生脱节时,则可能出现国家强大而民生维艰的局面。

  宋贵伦:与往年相比,今年热词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特色更加鲜明聚焦。“疫后经济恢复”热度领先,充分说明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全国上下高度期待经济恢复。二是民生话题备受重视。排在前列的热词多与民生相关,其中“就业”排在第三位。在经济下行压力与疫情冲击双重影响下,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今年有874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稳就业”成为亟待抓紧、抓实、抓好的大事。三是民众期待更加具体。比如,对“医疗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的关注说明,我国正朝着社会服务精准化、社会治理精细化迈进,政府有所为,民众有所感。

  常健:这些热词中,有的是老问题,如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有的是新话题,如疫后经济恢复、医疗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大多与当前疫情有关。突发疫情下凸显的这些问题,是政府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动力,促使政府与社会各界正视此次疫情暴露的问题,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相应教训,为未来应对各种重大风险建立切实有效的制度、机制、物资储备和技术手段。

  深度:洞察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

  光明智库:从网友关注来看,可以洞察当前社会发展中哪些新形势与新变化?民众诉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常健:一方面,反映出民众对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困难的期待。面对近年美国单方面对华挑起的经贸摩擦,美国和少数欧洲国家在疫情中对中国的污名化和政治“甩锅”,疫情下全球经济、贸易和社会往来的停滞,以及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新挑战,民众期待政府制定并实施切实有效的战略举措,克服艰难险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众对解决当前问题的路径和方式的新要求。例如,对完善法律体系,人们要求完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相关法律,依法完善网络空间监管,立法严惩暴力伤医,这些都表明中国民众法治意识的提高和法治需求的增强。同时,人们关心医疗健康服务,注重培养科学素养,表明民众对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要求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中更充分地运用科学技术,提升精准化程度和实际效果。

  郑功成:经济发展高居热词榜首,说明大家意识到个体利益与经济发展大局的紧密相关性,期望党和政府以更有力度的系列措施尽快消除疫情给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法律体系建设吸引较高关注,是新时代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民间响应,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之本,也是保经济发展的支柱;公众对医疗保健服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关注,既受疫情影响,也是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对健康标准要求更高的结果;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人们希望脱贫攻坚不受疫情影响按期完成,表明公众的社会公正意识在强化;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等问题继续上榜,说明老问题虽有很大改善但还未能全面解决,仍是各级政府需要努力推进的重要工作。

  总而言之,热词充分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扩展到追求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社会公正等领域,显示了百姓的大局意识、法治意识与社会公正意识在显著提升。

  难度:啃下“硬骨头”,蹚过“深水区”

  光明智库:网友最关注的问题,往往也是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硬骨头”与“深水区”。您认为“硬骨头”与“深水区”聚焦在哪些领域,怎样突破?

  郑功成:一是在原有经济格局受到多重影响、全球疫情蔓延对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不利的情况下,尽快实现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加大公共投资并以此带动民间投资力度,增强刺激消费的强度与精准度。只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发掘城乡居民消费潜力,我国完全可以像1998年、2008年遭遇国际性金融危机时一样迅速走出经济增长低谷,回到高质量发展轨道上。

  二是保就业。必须努力巩固就业存量,开拓新的就业空间与领域,保存量与促增量并行,有效化解今年的就业难题并为未来的就业发展创造新格局。当前通过全面加快复工复产来保就业存量十分必要,但还需加快完善促增量就业的相关政策体系,以巩固数字经济带来的各种新业态扩张式发展,同时着力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和以养老、育幼、健康、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这是能够容纳巨量劳动力的新领域。此外,近期启动的大规模新基建应当与促进就业适度挂钩。

  三是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工伤保险与失业保险乃至慈善事业均在保障民生、安定民心方面发挥了强大功能,但这种重大制度体系还不成熟,疫情期间需要出台数以十计的应急性政策文件。因此,必须通过全面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使其走向成熟、定型,以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保障民生、稳定民心、安定社会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常健:在深化改革中,政府最难啃的“硬骨头”是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它体现在多个领域。在经济领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使各类经济主体在市场中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相互弥补、相互促进。面对疫情对经济的巨大冲击,如何扶持各类小微企业,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市场动能,稳定就业率,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政治和行政领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依法行政、严惩腐败和加强问责的背景下提高政府效能,实现权责匹配,建立部门间和政府间横向协作的有效机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行实效。在社会领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化解新形势下的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动员和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合理规范网络空间,防范社会风险。在科技和文化领域,面对西方国家日益升级的科技封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留住、激励科技人才为国服务,建立协同高效的科研机制和共享平台,提升科研创新和转化能力。在国际领域,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赢得广泛的国际支持,消解西方的垄断和封锁,争取和平的发展环境。在新形势下,解决这些问题会遇到更多困难,面临更大挑战,考验着党和政府在关键时期应对挑战的能力和定力。

  宋贵伦:经济结构调整、医疗卫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本来就是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当前的特殊压力,使这些问题更加凸显。突破的关键点之一,是大力发展服务民生的社会企业,抓紧充实城乡社区等基层社会治理力量。这是扩大就业、保障民生、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多得之举。社会企业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跨界调动资源,持续改善民生,有望成为创新社会治理、改进公共服务、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值得高度重视。

  温度:在群众关切处下功夫、堵漏洞

  光明智库: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在习近平总书记历年全国两会重要讲话中得到生动体现。为进一步回应民意,我国该如何作出努力?

  郑功成:民生好坏决定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决定国运昌衰,这是一条历史公理。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要落实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具体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当前的努力重点包括保障就业、健全社保、增加收入、普惠服务等。特别是要强化对困难群体的就业保障与社会保障,加快弥补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不足的民生短板,早日建成完备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

  常健:一是大力克服形式主义,去除急功近利的短期绩效考核要求,建立多种类型的政策执行效果反馈机制和调整机制,使各项政策措施产生切实和长远的效果。二是建立激发公务人员、市场主体、科研人员和社会组织活力的有效机制,以制度化方式保障其合法权益,持续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三是在社会管理中建立规范和包容相平衡的管理机制,以社会化的方式治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建立不同社会群体的交流机制和利益整合机制,提升社会冲突治理能力。四是完善法治建设,使社会成员形成理性稳定的社会预期。

  宋贵伦:加强和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问题,也是当前必须蹚过的“深水区”。此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城市治理的严峻考验,广大社区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交上了优良答卷。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以市域社会治理为龙头,以城乡社区治理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创新导向、效能导向,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李晓、王斯敏、蒋新军、李娜 光明网记者蒋正翔、马卉 本报通讯员焦德武)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