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5月24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委员进行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杨伟民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形成重大冲击,全球疫情大流行,更是雪上加霜。疫情带来很多改变,但改变不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第一,我们有庞大的市场空间。疫情改变了居民短期消费倾向,但改变不了我国庞大的需求潜力。我国经济增长本来就是主要建立在内需基础上的,14亿人口的大市场,足可以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当然,我们也绝不能放弃国际市场。我国城市化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仅满足近3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在城市的“住有所居”,就可以显著扩大市场并拉动增长。这类“结构性之殇”,解决了,就会转化为“结构性红利”。市场是当代经济增长最稀缺的资源,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不会放弃庞大的、不断成长的中国市场。越是“危机”之时,往往也是“化危为机”的最佳时机。只要克服了眼前的暂时困难,前面一片光明。
第二,我们有强大的改革动力。我国战“疫”的初步胜利,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命力,既可以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势,又能发挥市场机制灵活高效配置资源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法宝。面对疫情冲击,无论是短期用好经济政策、保持经济稳定,还是长期激发庞大市场潜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都要坚持改革开放。越是在形势严峻复杂、挑战前所未有的时刻,越是在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越要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市场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改革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调动起14亿人口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激励起1亿多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就一定会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