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以改革“加速度”育新机开新局

2020-05-25 09:48 来源:经济日报

  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程”中,中国经济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主动权?如何以改革创新闯关夺隘、铺展新时代更加壮阔的发展画卷?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发表的重要讲话,蕴含着科学思考,传递着明确信号,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大信心。落实好一系列重要工作部署,我们不但要一以贯之地坚持深化改革,还要以“加速度”对冲不利影响,让中国经济始终葆有旺盛活力和不竭动力。

  一、判断形势,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

  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处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不少困难挑战,加上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只有“风物长宜放眼量”,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察形观势,从来都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大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就要求我们在怎么看形势的问题上,既要目光犀利,聚焦突出矛盾,认清问题的严峻性,还要眼光深邃,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当前和长远,冷静分析战略机遇、挑战风险、压力动力。

  一要全面地看。

  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影响不能等闲视之。无论我国还是国际社会,都不得不为这场疫情付出短期经济代价。不过,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尽管经济增速下来了,但是整个产业体系扛住了冲击,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了强有力保障。

  再把视野放大到全局。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尽管时不时会受到“大而不强”的诟病,但是它夯实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并且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意义非常显著。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这都是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也是足以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变革性影响的力量。

  二要辩证地看。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就化来了“机”。就近期而言,疫情对国际国内经济的冲击比较明显,跨境投资、货物贸易和人员往来大幅减少,国内企业订单相应减少,需求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和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0%。这说明,尽管第二产业增速下滑明显,但产业升级态势仍然向好。

  中国生产能力大、产业配套强的优势依然还在,这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支撑。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从眼前的危机和困难中捕捉、创造新的机遇。例如,在疫情冲击下,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将这些潜力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三要长远地看。

  中国经济具有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韧性,一是缘于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每年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3年来(2017年—2019年)累计上升11位。这份具有世界影响的权威报告分析认为,中国经济竞争力显著提升,主要缘于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投资加大、简化政府规章提升了营商效率的两大指标。这无疑归功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二是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目前中国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均居世界前列,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

  不仅于此,我们还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有广阔的市场回旋余地,有充裕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有丰富的政策工具稳定经济运行……长远地看,中国有充分条件和足够能力应对短期冲击和外部影响,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既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深化改革,要跑出新时代的“加速度”

  “怎么看”决定“怎么办”。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在科学理性判断大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部署。

  当下,疫情还在全球蔓延,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

  形势万分复杂,应对不离其宗,那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凝神聚力首先办好自己的事。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证明: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只要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经济就会持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构造新发展格局、培育竞争新优势,唯有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这是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最强劲动力。

  深化改革,要向着解决问题而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们面前还有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亟待破解:中国经济高速行进40多年之后,人口红利减弱,制度红利、技术红利亟待挖掘;社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日益凸显;制造业已是世界第一,但是在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仍然任重道远;世界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但是加快科技创新和增强应急应变能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但是目前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同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尽是复杂的课题、艰巨的任务。

  回首过去,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和巨大压力,就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快的速度全面深化改革,凝聚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挑战的底气。舍此,别无他途。

  三、化危为机,要有“办好自己的事”的强大能力

  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我们有防范风险的先手、应对挑战的高招,需要打好防范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一句话,我们要有办好自己的事的强大能力。

  能力来自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我们要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根据时与势的变化不断完善改革,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深化改革,使改革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近期,为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央密集打出了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组合拳”,这既是对当前形势变化了然于胸所作出的应对之策,也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贯穿于治国理政实践中的鲜明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对于扩大开放,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我们仍然要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能力来自亿万人民的活力、创造力。人民的探索实践、创新创造,从来都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决定性力量。中国人民本就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实践证明,只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每一个创业者都拥有梦想成真的公平机会,把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汇聚成无可比拟的发展力量,必定能够助推中国经济闯过各种难关、开辟新的天地、跃上新的台阶。

  能力来自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坚强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构成了当代中国最为关键的“命运共同体”。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激情燃烧的建设和改革时期,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以人民幸福安康为念,顽强拼搏、勇于奋斗,历经磨难探索,寻找到强国富民之道,走上民族复兴之路。面向未来,迎接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更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

  奔跑在梦想之路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改革带来的澎湃动能。我们肩负着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跋山涉水的征途上,还有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要去征服,务必始终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保持奋斗姿态,把握机遇,赢得主动,扎扎实实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胜利!(金里伦)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