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3日讯(记者 马常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具体的经济增速目标,确实是一个特例。”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没有提GDP增速目标主要是考虑到问题导向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当前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来讲,“六保”是更加重要的任务。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于鹤章/摄
杨伟民分析称,当前,我国经济受到疫情冲击,一季度经济增速下滑6.8%,这个幅度还是相当大的。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未来的走势还很难预料。所以,没有提出确切的增长目标,是根据问题导向这样一个原则来确定的。
那么现在,比GDP增长速度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杨伟民表示,当前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来讲,民生、就业问题可能更重要,重点是“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没有提及经济增长目标,但提到了就业的目标。报告提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
杨伟民认为,这里需要理解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人们往往认为经济增长达到一定的速度,就业就会增加多少。其实就业和增长还有一种逻辑,就是增加了多少就业,可能就会带来多少经济增长。“比如说,如果增加9000万的就业目标实现了,而且每个人的年收入是5万元,就增加了4500亿元的收入。按收入占GDP的40%左右计算,如果收入增加4500亿元,GDP总量就会增加1万多亿元,相对于去年来讲至少增长1个百分点。考虑到乘数作用,增长幅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