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山深处的脱贫“大文章”:农业升级+旅游提档

2018-02-13 22:24 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2月12日11时讯(记者 黄宇)“自从乡里请来了前胡技术员,引来了龙头企业,我家前胡越种越多了,还不愁销路。”2月1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光明村一处山坡上,正在查看前胡长势的村民马兹梅向华龙网记者介绍,去年,她家的6亩前胡卖出了18000多元,今年打算再种15亩。

  马兹梅所在的中益乡是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地处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两山夹一槽”地带,地广人稀、设施落后、资源匮乏。近年来,当地群众克服自然条件限制,做起了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脱贫“大文章”。春节前,华龙网记者来到这里进行了深度探访。

  石柱中益乡,正在施工的盘山公路,当地经济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记者 石涛 摄

  农业升级——

  贫困户种药材 两年摘掉“穷”帽子

  冬日的光明村,万物萧瑟,人烟稀少,走在田埂道上,偶尔能遥遥地听到几声鸡鸣。

  远远的一处山坡上,静静地伏着一人,身上衣服颜色几乎与环境融为一体。走近后才发现,这人正是伏在地上查看前胡长势的马兹梅——我们此行要采访的村民之一。

  “快看,绿芽开始冒头了。”见我们来,马兹梅拍拍身上的土,抬头招呼一声。我蹲下身一瞧,每一块切开的塑料薄膜下,一棵棵前胡嫩苗正探出头来,聚在一起长成一个圆弧状。

  地里,前段时间种下的前胡长出了小苗。记者 石涛 摄

  马兹梅是光明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丈夫长年患哮喘病,加上两个孩子上学,导致家庭贫困,2014年6月被识别为贫困户。

  “这个贫困户的帽子不好戴,不光荣。”马兹梅说,以前,家里种着大量的苞谷洋芋,却卖不到好价钱,“人穷不能穷一辈子,只要有机会有出路,我一个人也能挣到钱,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当年,在中益乡政府支持下,马兹梅参加了技术培训,并借助国家扶贫产业启动资金,发展起前胡、辣椒、山羊和生猪等产业,走上脱贫之路。

  那段时间,马兹梅起早贪黑,一心扑在产业上。早上放完羊,中午回来喂完猪,下午又到地里查看作物生长情况,晚上还要看书自学技术。通过改变种养模式,2016年底,乡政府来核算收入时,马兹梅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摘掉了“穷”帽子。

  石柱中益乡光明村,村民马兹梅勤奋创业,发展起前胡、辣椒、山羊和生猪等产业,成功脱贫。记者 石涛 摄

  更让人高兴的是,今年春节前,马兹梅一家的崭新安置房在山下集中安置点修建完毕,大部分家具已从山上的土坯房里搬走,全家人将在新房里迎来新年。

  “现在技术到位了,销路也有保障,我打算2018年再种15亩前胡,10亩辣椒,还要发展一批经果林,预计年底收入要达到8万多。”马兹梅说。

  如今,在中益乡,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转变种养模式的甜头,纷纷加入到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创业大军中来,当地政府也明确提出,2018年要将种植粮食作物全部调整为经济作物。

  旅游提档——

  大学生回乡创业 啃下避暑游“大蛋糕”

  中益乡紧邻黄水,气候与其相当,还有大风堡原始森林风光加持,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但多年来,眼看着黄水旅游经济越发壮大,中益乡的绿水青山却仍然沉睡着,全乡7个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

  如何借助“大黄水”旅游度假区的辐射效应,让中益乡也搭上乡村旅游快车?全兴村的大学毕业生刘志阳决定自己先做“吃螃蟹的人”。

  石柱中益乡全兴村,当地居民刘志阳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记者 石涛 摄 

  2015年从大学毕业后,刘志阳在重庆主城找了份快递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忙得停不下来。“虽然挣了钱,却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体现不出人生价值。”刘志阳说。

  正在惆怅时,同事偶然和他聊起黄水的避暑游如何火,这一下子击中了他的心。“我家就在黄水边上,照样有山有水,为啥不打造一下,让游客来住?“刘志阳越想越觉得有搞头,立马辞了工作回家。

  要搞旅游,得先整治自家周边环境,客房也要按标准改造,这些都需要一大笔启动资金。刘志阳将自己的想法告知父亲后,父子俩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2016年,刘志阳拿着种烤烟挣来的5万元,修缮自家鱼塘,搭建蔬菜大棚,装修客房,正式办起了民宿。

  “一家民宿要发展,处处是阻力,多家民宿抱团,处处是吸引力。”刘志阳说,他找来富有经验的“黄水人家”民宿老板,成立“黄水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中益分社,共同分担避暑游“大蛋糕”。

  石柱中益乡全兴村,刘志阳在自家农家乐前介绍情况。 记者 石涛 摄

  民宿抱团的规模效应很明显。仅2017年6月至9月的避暑高峰期,刘志阳一家的旅游收入就达2万多元。自己家发展的同时,他还与全兴村重点贫困户向世富签订了带动协议,未来5年,该贫困户保底分红将达到2万元。

  有了“吃螃蟹的人”带头,中益乡的乡村旅游观念正在改变。目前,在黄水至中益公路沿线,已有近30家“黄水人家”民宿。

  2017年,中益乡在乡村游上的招商引资,也作出了不少有益尝试。当地政府把“招商会”开到了大街小巷、乡村院落,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的投资者。目前,已有不少中药材业主、旅游业老板前来考察。

  观念转变——

  第一书记带头 书写脱贫“大文章”

  离春节不到一周时间,中益乡坪坝村的田间地头还热闹不停,一派农忙景象。

  溪沟边荒地里,两名中年人正在修整犁耙,准备犁地。旁边,几名同伴将砍下来的枯树枝堆放整齐,留出一块空地来。

  摇柄、换挡、起步,在操作者的熟练控制下,小小的农用拖拉机在地里跑起来,留下一行行新翻的耕土。

  石柱中益乡坪坝村,韦永胜操作农机在田地里翻土。记者 石涛 摄

  上前一问得知,正在犁地的是中益乡坪坝村第一书记,重庆市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调研员韦永胜。当天,他正和驻村工作队员一道,帮助还未返乡的村民翻耕土地。

  原来,坪坝村在年前召开了多次“院坝会”,决定2018年将传统农作物调整为中药材,种植瓜蒌、前胡,全体种植户和中药材企业签署协议,采取“入股+分红”的模式,提高农户收入。为保证种子按时按量下地,不影响来年收成,必须要在春节前完成土地翻耕。

  然而,眼看春节越来越近,村里仍有一些外出打工的乡亲未按时回来。韦永胜和工作队同事商量后决定,自己带头,帮乡亲们犁地!

  连日来,韦永胜和同事们给在外的乡亲打电话,确定种植地点和面积后,就带上镰刀锄头,推着拖拉机,下田翻地。

  在他们的带动下,原本这个“烤火打牌”的农闲季节,今年竟变成了翻耕土地的农忙季节。有劳力、有土地的农户迅速翻地播种,确实种不了的农户也无偿把土地让出来给愿意种的农户。

  韦永胜(右)接受华龙网记者采访。 记者 石涛 摄

  “以前乡亲们都是等着吃低保,现在他们主动想着挣钱了,还时不时来关心我们。”韦永胜说,“从起初的不理解,到如今见面都要打招呼,这些改变让我觉得这些事都很值得!”

  韦永胜说,2018年,坪坝村将有20万株可药用的黄桅子,中药材种植面积由之前的400亩升至1000余亩,村里的主公路也将由现在的4米扩宽到8米,“希望年底时,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翻番。”

  石柱中益乡,一户村民将自家的土地由种植苞谷改为种植前胡。记者 石涛 摄

  记者手记——

  不等不靠 脱贫有道

  地处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中益乡,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处处“先天不足”,成为难啃的“硬骨头”。久贫之下,当地3000多户群众发出致富口号,在当地能人、扶贫干部的带动下,不等不靠,掀起干事创业热潮……

  华龙网记者探访时,正值隆冬时节,冷风萧瑟处,农人们还在为来年收成忙碌。与往年不同的是,播下地的种子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占比90%,复垦的荒地背后,外出打工的人减少了。

  如今,当地围绕旅游、大健康而兴起的乡村民宿、生态种植等产业,变“先天不足”为突出优势,让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注意到这片土地。在当地政府的合理规划下,保护环境与消除贫困实现了内在统一,大家转变了观念,卯足了干劲,充满了信心。随着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外来投资不断进入,脱贫自然水到渠成。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