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青岛】青岛智造展现实力 拥抱海洋铸造大国重器

2018-06-03 19:15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青岛举行,这将是上合组织扩员后举行的首次元首峰会。青岛,也将成为世界阅读中国的又一扇窗。

  有人说,青岛的“青”,是青色的“青”,因为总有那“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色彩;也有人说,青岛的“青”,是青春的“青”,因为它的活力就像蓬勃的少年,骨子里追求创新的基因,不断创造新的动能。这不仅推动青岛冲在发展的潮头,也带领这座海滨城市走向深蓝、挺近海洋。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印象青岛》系列报道,为您呈现新时代青岛的美丽风貌与勃勃生机。

  面向智能 尽显创新动力

  在青岛,每天平均有10多万辆车、30多万人穿梭于胶州湾的东、西两岸。资金、产业、人才纷纷涌入,让青岛这几年“很忙”。而它的发展之所以能按下“快进键”,奥秘之一就藏在这些厂房里。

  三年前,轮胎业因低端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整体订单下滑近两成,利润大幅下降。创新浪潮、不进则退!201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撬动40亿技改资金,引导企业放手创新。这家轮胎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线,上马“智能工厂”,80%的设备都是自行设计研发。高品质产品的价格提了近10%,但订单同比却增加了六成,利润翻了一番。曾经的“汗水型”劳动走向“智慧型”工厂,让世界对中国的智能制造刮目相看。

  工人 王立刚:“以前最少3个人来干,能做55条轮胎,现在是1个人来完成,1个人就160条。现在干的产量也高了,劳动强度大大地降低了。”

  如今,智能制造成为青岛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青岛“互联网+”智能制造项目近百个,总投资估算超过400亿。青岛智造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创新动力。

  面向人才 引进源头活水

  这一栋栋楼房,已经有了入驻的“院士主人”。这个实验室,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建立的。去年,他带领团队来到青岛落户,正加紧研制针对癌症的“靶向治疗”。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陈璞:“其实我觉得我们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十年前、二十年前,我相信我们中国/对这种创新创业可能还没有提高到现在这样一个高度,现在这个时候你要比较一下,做这种从科技变成真正的使用价值的商品,没有更好的环境,就是在我们的中国土地上。”

  引进高端的人才,院士港比比皆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等,大多数都聚焦在“高精尖缺”的产业方向。为了帮他们最终要实现成果的市场转化,院士港提供项目扶持资金最高1个亿。

  面朝大海 铸造大国重器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打造支撑“海洋强国”战略的大国重器,就是这里攻关的焦点之一。来自天津大学的王树新和团队,正研发中国人自己的水下滑翔机。它能长时间深潜海底,定时传回深海观测数据。

  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王树新:“这类产品在海洋国防用的比较多,国外不仅仅限制,而且我们派出去的人员进到相关实验室去学习,这种可能性都没有。它实际上从各方面都在封锁。恰恰是因为封锁,我们却能够做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

  研究团队一度租用渔船进行试验,甲板进水就一边淘水自救,一边观测数据。多少个不眠夜晚、无数次头脑风暴,他们破解了“水下滑翔机”的关键技术,并给它取名“海燕”。如今,它的下潜深度达到8213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探海之梦,正变为现实,“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这里出发,探寻海洋奥秘;全球第三条大洋科考船“梦想号”计划于2021年下水……一批“大国重器”,正为挺进海洋一展身手。

  面向未来 进军海洋深处

  这支科研团队来自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他们正紧盯这种未来的能源——可燃冰:1立方米可分解释放160立方米天然气,总资源量约是全球煤、石油和天然气总资源量2倍。2017年,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震动世界。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 吴能友:“把这个可燃冰在地底下,原位地分解成甲烷、天然气和水。再抽取到甲板上面来,才能实现这种开采。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但是国家需求,能不能成功,就靠我们这些人。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瞄准国际一流的 这种思路去做这项工作。不是跟着人家跑,而是要超过人家。”

  为了这一刻,他们已追赶了18年。在实验室内模仿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环境条件,研发模拟实验与探测技术,十几年的积淀,他们为我国勘探开发可燃冰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来自青岛的创新力量,一次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实力!6月,相约上合峰会,让全世界近距离感受“青岛智造”、“中国启航”的创新动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吴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