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对空气质量状况的监测只能依靠各地空气站点,各站点间缺乏互联互通,空气质量的具体数值不够精准。
随着大数据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空气质量监测精准度不够、耗时间等难题,正逐渐被破解。
现在,贵阳有这样一个平台,将繁多、冗杂的空气质量指数可视化、精准化,服务于各部门、社会大众,它就是“生态云”。
在青云路旁一幢8层楼的房顶上伫立着一座四四方方的白色房子,房顶上有5根“天线”。“这是标准化的空气监测站,全市这样的空气监测站有22座。”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大气处处长刘强介绍道。
别小看这个房子,它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里,监测仪器从房顶一直码放到地板,仪器上分别显示着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PM10、PM2.5六项污染物的数值。“生态云”空气质量数据都来自这里。
小房子顶上,有5个三脚架,三脚架上的“双层帽”是数据采样头。“双层帽”收集到空气后,由内部的管道传送给分析仪器。
这5台采样仪分别采集PM2.5、PM10和一氧化碳等污染因子。污染因子传到仪器进行分析后,数据会实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并随时传输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过去空气质量监测采取的是手工方式,利用仪器采样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工作量巨大,数据失误率较高。
为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和快捷性,贵阳市建设了“生态云”,搭建空气质量监测板块。
“现在打开‘生态云’就可以直接看到数据,方便直观。”刘强指着电脑上的一张张曲线图、饼状图说道。
过去要找一个污染区域,通常要进行全面摸排,最后通过摸排的结果来锁定污染区域,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现在直接查看空气指数显示界面,就可以发现哪一个片区出现问题。
“‘生态云’建成后,空气质量监测速度快、准确性高,节约了成本。”刘强说。
“生态云”是一个将水环境、空气环境、污染源、气象、水文、林业资源、湿地、地质灾害等数据汇聚到政务资源数据中心,形成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交换共享,集采集、分析、对比、预警和快速响应于一体的科学决策体系。
贵阳市的2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可以定点、连续、定时采集空气中的污染物,并进行分析,形成清晰直观的趋势图,每小时更新一次。
“生态云”还有实时预警功能,平台采用青色到深红色来标注区域空气质量,当某个区域空气质量出现除青色、黄色以外的颜色时,平台就会通过信息提醒,极大地方便决策者采取对策。
“‘生态云’可以将大气海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通过图表、趋势图等将枯燥的数据可视化,极大地方便了人们观察空气质量数据,从而发现其中隐藏的特征、关系和模式。”市生态委数据处处长王剑锋说。
(来源:贵阳日报 记者: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