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津: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2018-05-03 12:15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马克思是人类社会最伟大、最崇高、最彻底的共产党的创立者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人民网福建频道与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策划推出“致敬马克思·走进马克思——写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系列文章,以此表达对马克思的深沉纪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时刻警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何建津(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在群星璀璨的思想夜空和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思想恒星和历史巨人之一。而且,面对当今时代问题,我们仍可自信地宣称:21世纪能够矗立时代潮头和占据思想与道义制高点的,仍将是那些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像世界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萨特所说“任何想否定马克思的人,要么是回到马克思以前,要么是重复马克思说过的东西。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就是这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项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和历史传统而又源于马克思的伟大事业,在新时代不仅需要一大批笃信、真懂、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而且将锻造和检验出一大批能体现人民意志、情系民族复兴和关心人类命运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过,在这个需要马克思主义者、也必将不断产生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回想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针对法国工人党的幼稚病和叙述马克思的不正当方式,以反讽口吻说出的“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句话,也许在警醒我们,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笃信:完成从姓“马”到信“马”的升华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完成从政治上“姓马”到精神上“信马”的转变。与宗教主要以情感力量打动信众不同,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主要仰赖其人文情怀和真理力量。

  马克思早年通过黑格尔派哲学彻底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之后,曾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任务。”在长期艰苦卓绝的调查与研究中,“此岸世界的真理”终于通过马克思向世人敞开:资本生产关系使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一切存在物,不论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普遍遭受“商品”这一“社会物”的奴役和统治,这是当今人类所遭遇的一切现代性问题的渊薮;“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终于被马克思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洞穿:在现代社会,商品、货币、资本等“人的自我异化的非神圣形象”正以拜物教的不同形式取代“上帝”这一“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并享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于是像批判宗教神学那样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灵魂附体一般附着在商品物中的资本生产关系,就成了这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最显著的思想标签。

  不过,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与上述思想标签同样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忘记马克思在1867年为《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所写《序言》中的一句名言:“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如果说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前四十年充分证明了“不能跳过”“不能取消”的真理性,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则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如何才能在利用资本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真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之内涵,还需要懂得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理论相区别之特质——实践性品格。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和之后的绝大多理论都渴望拥有或自以为拥有而事实上却没有的品格。正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完成了哲学上的划时代变革之后所指出的那样:过去很多哲学家虽然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但他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看看马克思之后种种让人眼花缭乱但却总是昙花一现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人们就会发现,缺乏实践品格的理论,其影响力总是局限于小众,其生命力总是那么微弱、短暂。

  那么,能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活力和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实践性品格究竟缘何而来?

  首要的来由在于马克思主义关照的对象首先不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社会意识领域的问题,而是现实的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以及用于调节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制度规范等社会存在领域的问题。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是唯有实践批判才能真正改变的现实场域,而后者是仅仅通过理论批判就能发生变化的思想场域。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且与众不同的思想品格就是实践批判。

  但实践批判绝不是几个社会精英身居帷幄之中运筹、指点就能一劳永逸完成的任务,而是必须借助蕴藏在人民大众及其历史运动中的磅礴力量才能逐步推进的事业。因此,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充分展现有赖于这种理论成为某一社会群体尤其是其中的先进分子的思想武器,也有赖于这种理论与切合社会大众共同利益的历史运动实现动态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背对现实社会的纯粹学术,也绝不仅仅是一般解释性或理论批判性的社会思潮,甚至也不是某种一经获得就需固化坚守的社会制度,毋宁说,它是一种一经产生就必须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与人民共命运的社会历史运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他们的理论诠释为共产主义时所指出的那样:“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中国建立前后,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民主革命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运动相结合,不可能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如果不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可能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进一步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进程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将难以实现进一步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会用:追求用得上与用得好的统一

  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懂得其实践性的独特品格,更要善于在实践运用中体现、发挥这一品格,实现从真懂到会用的飞跃,进而体现管用的效果。小平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管用是终极目的,会用是践行过程,管用的成效取决于会用的水平。学了用不上,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某些人口中贬称的“屠龙术”,“过时论”也会沉渣泛起;学了用不好,将马克思主义妖魔化的人就会如影随形般纠缠。

  因此,会不会用的关键是解决用得上、用得好这两个问题。用不用得上,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有没有穿透力。现在看来,无论是目前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还是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诸多问题,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很难获得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解决。因此,从理论本身的彻底性和穿透力来看,不存在用不用上的问题。用不用得上之成为问题,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有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用不用得上,更关系用不用得好。而用不用得好,又不仅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继承人的理论水平,更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继承人分辨历史方位、认清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条件,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上述条件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创造性发挥的能力与智慧。

  行文至此,借用王任重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这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诞辰85周年时的一篇文章所引述的毛泽东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小文,希望能对追随马克思志业的今人有所启示:“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等于马克思,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作者:何建津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毛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