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海韵的南海之滨,看总书记引经据典说改革开放

2018-04-12 19:28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18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在椰风海韵的南海之滨,总书记向世界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他说:“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这句古语源自汉代刘安编纂的《淮南子·汜论训》。原文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其意是:治理国家虽有常规,但如果对民众有利,就不必非要效仿古制;如果适合实际情况,就不必一定要遵循旧法。总书记的引经据典,深刻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求变、求新的本性与特色。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不日新者必日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革新、不断解放思想、主动适应时代,才能在竞争中日益强大。《周易》中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诗经》中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学》中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化历来强调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种精神往往表现于文字,潜藏于内心,迸发于历史的关键节点,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不同的历史境遇,即使一时遇到波折,中华民族依然能够渡尽劫难、重整山河、焕发新生;所以才在每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都能“前进前进前进进”,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

  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这是中国先哲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现实写照。“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40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世界的面貌也为之一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中国40年改革开放之所以必然成功,也一定能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民顺应了历史前进的大逻辑,始终挺立在了时代发展的潮头,这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语:“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这两句话出自《荀子·天论》,原文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社会治理若能顺应自然规律,就会安定有序,而违背规律就会导致混乱。

  “天行有常”,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天”是“天道”,有自然、规律、天命等寓意。应当如何认识“天道”?《易经》里给出了答案:“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也就是说,治理国家应当“顺乎天”,即顺从客观规律与时代潮流,同时“应乎人”,即顺应人民意志,切合社情国情。这也让人想起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国家民族需要顺势而为、时代发展需要顺历史潮流而动,就好像古诗说的“百川东到海”,河流一脉汇入汪洋、水势一流回归大海,那是“地势使之然”的顺其自然,是大势所需发展而至的自然而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只有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才能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坚持变革、不断创新,才能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回首往昔,中国以40年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书写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面向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亿万人民的伟大梦想,为亚洲和世界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推动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彩华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