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关共享篮球、共享雨伞之类的“博眼球”新闻已经淡出话题,但滴滴自建青桔,美团点评收购摩拜,新近关于共享单车的第二轮混战似乎显示出资本仍对共享经济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兴趣。来自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份,共有190家共享经济平台获得投资,投资金额达1159.56亿元。
共享经济是“热”是“冷”?共享经济路在何方?是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嘉宾们关注的问题。
在共享经济从狂热到冷静的过程中,这一经济形态曾是资本蜂拥的“风口”,但最终一些资本又一哄而散。“不少共享经济平台资源配置能力依然有待加强。”小猪短租CEO陈驰说:“共享模式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共享经济不仅是沉没成本的再利用,还要重构交易成本和体验,如果分享成本很高,使用价值不足,共享就不能成立,无法形成商业模式。”
马蜂窝旅游网联合创始人吕刚认为,共享经济依然处在比拼速度的阶段。“可以冲规模的时候一定会冲规模,当规模拓展到了尽头,才能选择减少投入、控制成本,以期获得盈利。”在线教育平台VIPKID创始人米雯娟同样认为,资本的“进步”在于,已经从关注话题到考虑“未来”了。
车好多集团CEO杨浩涌说,这些变化导致了共享经济正在回归商业本质,共享经济能否成立,要看创业者选择的赛道,“太小的东西,资本很难支撑,资本需要的是企业快速发展和扩张,所以共享经济能够发展起来的行业,首先要规模足够大。不管早期如何补贴,收入最终还是要能覆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