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扶贫路上的生命壮歌

2018-03-13 15:25 来源:经济日报

  日前,安徽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镇扶贫干部将成彬(左三)正在指导群众种植大棚蘑菇。谯城区为牛集镇蒋楼民族村建造了10个标准食用菌大棚,年经济收入可达30多万元,使蒋楼民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受益。 刘勤利摄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战线广大干部奋力拼搏,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人说,扶贫干部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些为扶贫大业献出生命者,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黄星,45岁,湖北省十堰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二,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梗,不幸离世。

  张曙光,48岁,贵州印江县川岩村原党支部书记,为村里修公路、引自来水、重建小学、帮扶困难户,在走访贫困户时不幸摔伤辞世。他常说:“人生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

  赵超文,32岁,河南新蔡县第二高中老师,主动请缨到余店镇二宋庄村任第一书记,苦干实干,为村里引进蔬菜果树,办大棚基地和养殖场,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脱贫,因急性心肌梗塞去世。生命最后一刻,他捂着胸口说:“要是检查没事,我明天就回来了。”

  王亚楠,29岁,安徽泗县丁湖镇原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大学毕业后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经常吃住在办公室,在入村扶贫时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离世。

  李保国,58岁,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情系太行山革命老区贫困群众,每年坚持在基层扶贫200天以上,使140多万亩荒山披上绿装,带动10余万群众脱贫致富,被群众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逝世。

  赵文强,46岁,广西金秀县扶贫办原主任,常年高负荷工作,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去世。

  聂帅、梁恩宇,22岁,四川雷波县城建局技术员,响应脱贫攻坚号召,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到贫困地区,在指导贫困户异地搬迁工作途中,不幸因车祸离世。

  ……

  2013年以来,全国有512名同志在脱贫攻坚战场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壮歌。

  今年春节前,黄星被抽调到陕西榆林参加交叉考评检查,腊月二十三才回到十堰。因扶贫工作太忙,他拖着感冒迁延不愈的疲弱身体,从正月初五起连续加班。生命终点前一天的2月26日,黄星在丹江口市走村串户检查扶贫工作,赶回家中已深夜24时。次日,他仍早早赶到办公室,晚上继续加班,23时胸口疼痛,不久心脏停跳,永远地抛下了80岁的老母和还在上学的女儿。

  也许有人要说,扶贫干部何必那么拼?

  不拼不行啊!就拿精准识别工作来说吧,为基本摸清我国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信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2014年全国组织了80多万人进村入户,共识别出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为确保信息精准,2017年各地又对脱贫真实性开展自查自纠,245万标注脱贫人口重新回退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使我国贫困数据第一次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为中央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实行最严格考核制度和保证脱贫质量打下了基础。

  再如精准帮扶,为确保精准帮扶到村到人,全国累计派出43.5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党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派出277.8万名干部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积极帮助群众出主意干实事,推动扶贫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努力推进特色产业脱贫、劳务输出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脱贫、积极探索生态保护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精准扶贫新路径。

  容易脱贫的早已脱贫,剩下的全是“硬骨头”,减贫难度极大,不拼能行吗!

  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需要啃的骨头越来越硬,工作的难度和强度日益增加,献出宝贵生命的扶贫干部呈逐年增加趋势。这些为脱贫攻坚献出宝贵生命的干部,从年度分布看,2013年为20名,占4%;2014年为18名,占3.5%;2015年为36名,占7%;2016年为120名,占23.4%;2017年为297名,占58%。

  2018年1月份,为脱贫攻坚献出宝贵生命的干部就达21人,比2013年全年都多。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广大扶贫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开创了新局面,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过去5年间,全国减贫6800万人,年均减贫1300万人以上,前所未有。28个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第一次实现贫困县总量减少。通过脱贫攻坚大量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培育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了发展后劲,增强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上进心。

  脱贫攻坚不仅创造了我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而且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俊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