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经济质量指标体系

2018-03-19 14:16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初,辽宁、内蒙古、天津三地主动为GDP挤水分的做法曾引发舆论热议。一方面,三地“自曝家丑”值得肯定;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越来越深入人心,“简单以GDP论英雄”的惯性思维确实需要改一改了。

  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稳中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各类风险有序有效防控。”这些预期目标,考虑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体现了不过分追求速度、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导向。同时,也兼顾了国内民生、就业、风险防控等多方面诉求,为各领域的改革留出了空间。

  当前,不以GDP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唯一指标已成共识,多地主动为GDP挤水分的做法,又再次强化了全社会对“去除对GDP盲目崇拜”的认知。与此同时,如何正确、客观看待GDP指标、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指标体系和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也需快步跟上。

  一方面,评判地方发展应逐步淡化和去除GDP神化论的主基调,同时也要理性看待GDP指标的作用和意义,既不能再走“唯GDP论英雄”的老路,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否定GDP指标的作用,尤其要警惕一些地方存在的“指标虚无”导致的发展失速问题。

  另一方面,建议考核标准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结合,考虑标准体系的综合化、多元性和客观性,尽快探索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相关考核体系。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未提及经济增速目标,明确提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大之后,经济发展基调的改变指引着地方政府从关注经济总量增长向注重质量的转变。舆论普遍认为,甩掉单纯追求GDP增速包袱,是从粗放的数量增长发展方式迈向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第一步。

  在此过程中,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等,至关重要。以GDP指标而言,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收入结构为代表的社会福利指标,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环保指标,地方创新力、产业等持续发展能力指标,都应成为多维度展示地方发展的指标构成。在今后的干部考核、区域经济发展等工作中,应更加关注“经济质量指标”,比如更加关注民生、生态等领域的数据。(作者:暴媛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