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5日讯(记者 景远) 在基层从事扶贫工作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是否有过放弃的念头?今天上午,4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亮相国新办新闻发布厅,围绕脱贫攻坚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谈起上述话题,代表们感触颇多,“说实在的,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有很多,但是不能放弃。”
国新办就脱贫攻坚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图片来源:国新网 赵一帆 摄)
基层扶贫难:脸嫩难服众、不敢上厕所、脱贫又返贫……
如何处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是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上任时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也是贫困村村干部普遍会遭遇的难题。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政策存在一些差异,在看病、上学等方面对贫困户倾斜力度比较大。李君说,身为扶贫干部,要在赢得信任的基础上,给老百姓做工作,让他们理解国家政策是帮助相对比你更困难的人。
但因为年轻,李君最初很难服众。“我是2008年回去在村上干,干了10年,一开始老百姓是不相信你的,因为你很年轻,20多岁党支部书记,说话也没有人听。”
与李君不同,年近花甲的向长江,在任职湖南省隆回县岩口镇向家村村委会主任前,是一名企业家。离乡40多年后,向长江回到生养自己的山村做村主任,想要带领乡亲致富,却发现出乎预想的问题扑面而来:极度贫困,人们思想落后、对外界缺乏了解,路不通,也没有自来水……
上厕所成为令向长江特别尴尬的一件事。“老家的房子已经破旧很多年了,所以到每个村开会,公共洗手间是最大的困扰,几乎不敢上,跑到山上去,完全不习惯。”
尽管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小庙子村是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相对来说比一般贫困村少,但扶贫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小庙子村脱贫攻坚同样抓得紧。该村党支部书记赵会杰发现,虽然是个例,但存在着这边脱贫、那边又返贫的状况,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成为该村扶贫工作的最大挑战。
李君、向长江、赵会杰说的情况,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党委书记曹庆华都经历过,不过最令曹庆华头疼的还是如何让贫困户长效脱贫、持续增收致富。
曹庆华所在的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联珠镇是墨江15个乡镇之一,全镇99.98%是山区,为典型农业大镇,产业基础薄弱。贫困户怎么脱贫、脱贫了怎么致富,是曹庆华面临的最大困难。
“没有考虑过放弃”,当了扶贫干部就必须干好,也能干好
“说实话,没有考虑过放弃”“从未言弃”……尽管困难多、挑战大,这些来自一线的代表们在扶贫工作中从未动摇,用实干换来山乡群众的笑颜。
“脱贫攻坚是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我们基层干部的一个使命,当了扶贫干部就肯定要当好,这个事情必须得干好。”李君说。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李君所在的岫云村位于秦巴山深处,也是地震重灾区,过去有很多老人至死没能走出山,经过十年发展,现在几乎家家户户住上小洋楼、通上水泥路、买上小轿车。
“我能把一个企业做起来,我就相信能把一个村带起来。”家乡田、山、土资源丰富,脱贫攻坚政策好,各级政府大力倡导与支持,给予向长江底气支撑。通过产业发展和产业帮扶,他只用2年时间就带领整村退出贫困村行列,成为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
曹庆华将挑战和困难化为责任与担当。为了攻破产业发展瓶颈,联珠镇党委班子带着全镇干部职工,花半年时间深入村镇听民意、实地调研,结合父老乡亲的意愿和占地99.98%的山区资源,规划出产业发展思路。
“无论在引导老百姓致富还是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基层做了大量的工作。说实在的,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有很多,但是不能放弃。”赵会杰说。
“坐在家里想不出法子”,面对面沟通,用心用情实干
具体到如何应对基层扶贫工作的困难与挑战,代表们有何经验与心得?
赵会杰认为,沟通很重要。“坐在家里想是想不出法子的,只有去他家里,一遍一遍和他沟通,因户施策,面对面和他探讨沟通,怎么让他摆脱贫困。”
如何做好沟通与引导?在李君看来,最重要的是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建立起牢固的信任。李君带领村党支部做了很多实事,打消了村民们对于自己“年轻”的疑虑,赢得认可。有了这份信任,他传达和讲解政策时,大家都比较信服。
向长江认为,要带着责任和“一种很深厚的感情”去做扶贫工作。正是抱持着要让家乡贫穷面貌焕然一新的强烈愿望,他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回到老家担任村主任。
曹庆华则具体介绍了联珠镇推进产业发展的做法:培育一批以产业、咖啡、蚕桑、紫米为主的绿色生态山地产业,发展一批林下中药材基地和林下畜禽养殖基地,输出一批劳务,打造一批旅游乡村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建立在科学调研基础上的发展规划得到落实,到2017年底,联珠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72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4.33%下降至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