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后三年的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攻坚战无疑是十分艰巨的。这一攻坚战今年的目标是什么?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答案是,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这一目标纷纷发出“绿色好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提出,绿色制造是污染防治的主战场,要加快推进绿色制造的步伐;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建议适时扩大绿色金融改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化工作机制;完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机制等。
“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表明防治污染已有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污染防治一是防,二是治。在这场势在必得的战役中,资本市场有着责无旁贷的作用。
早在两年前,监管层面就提出了“资本市场绿色化“这一概念。在笔者看来,资本市场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首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支持和推动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同时通过加大以污染防治为出发点的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引导绿色投资资金流向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加大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扶持,减少或停止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的资金支持,大力降低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让污染防治攻坚战能得到充足的“弹药”。
以绿色债券为例,自2016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启动以来,截至2017年末,中国境内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184只,发行总量达到4799.1亿元,约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27%。其中,境内发行167只,发行总量达到4097.1亿元,募集资金方向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污染治理、清洁交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