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际平委员:关于高校人才有序流动的四点建议

2018-03-14 14:5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3日讯(记者 魏金金专栏)人才建设是高教教育提升的核心工程。有时候,往往一个优秀的人才就能带动一个学科、一个团队的建设。也因此,各高校单位对人才的争夺不断升温,更好的科研条件,更高的薪酬待遇和职务,更大的房子等等,都成为互为攀比的加码对象。“人才流动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人才流动还非常难。其实人才流动本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前提是人才流动一定要更有利于人才作用的发挥,现在的人才流动有点变了样了”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郝际平在民盟界别小组会上这样谈到。

  郝际平委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郝际平接着表示,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有,但以高校更为普遍,目前的这种流动状况其实是一种无序、甚至不正常的流动。无论是对于流动的人才,还是对人才原单位以及原单位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人才作用的发挥。“我记得有个例子,有个单位花了很多钱,从另外一个地方引进了一位专家学者,然后专门给他投资、购买了好多的设备,结果引进来没多久,这位人才就被另一个给了他更多的钱和设备的单位挖走。原来单位的人才损失先不说,那些设备也都是为他买的,造成了浪费和很不好的结果。我觉得这种情况,对落后的地区有影响,以后对相对发达的地区可能也有影响。用重金引进人才,我看对西部来说,难度更大”。

  “西部高校吸引人才,往往有三种情况相对容易,一是人才本身是从西部出去的,后来不管是在东部还是在哪儿读的书,因故乡情结,眷恋家庭和父母而返乡;二是他是东部或其他地方的人,但是在西部读了本科,后又在其他地方继续求学,最后被原先的单位引进回来;还有一种就是配偶在西部生活。此外,西部高校的经济实力不足以花那么多钱来吸引人”,郝际平略为感慨地谈到。

  可以说,人才就是每一所西部高校的命根。一方面西部高校人才“孔雀东南飞”由来已久,另一方面随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或将进一步激化人才无序竞争。为此,郝际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从人才培养上,国家应该鼓励各高校踏踏实实、用心培养自己的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有长远考虑。“挖别人的人才可以,但可能难度比较大”;

  二是进一步改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帽子”不搞终身制。有关部委在评审人才时有意识地向西部地区倾斜,很多人拿到“帽子”之后,到别的地方寻求高的待遇、房子等。2017年7月教育部曾公开表示,现在人才“携帽子流动”现象突出,但是“长江学者”“杰青”等不是“铁帽子王”,离开了那个岗位,帽子、荣誉、称号就可以取消。“我们现在的一些评估指标体系已经降低了帽子在评估中的权重”;

  三是凡是针对引进的人才,如果我们能规定他被引进几年之内的成果要算在原单位,不能算到刚来单位的头上,那么这可能也会对这种无序的流动有一定的改善,“因为他的研究基础其实是在之前的单位打下来的”;

  四是为尽量减少人才流失单位的损失,建议引进人才的单位要补偿被引进人才单位的损失,予以一定的经济赔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