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主委李修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 成琪)粮食安全不仅是数量安全,更包括质量安全。党的十九大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主委李修松认为,粮油产品作为主食产品,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首当其冲,必须不断加强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当前,我国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小视,解决问题迫在眉睫。李修松委员以产量大省安徽为例,谈到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粮食质量安全总体形势是较好的。但江淮之间受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影响,收获粮食易出现真菌毒素超标问题。沿江、江南以及与湖北、江西毗连区,如铜陵、安庆、池州等少部分地区耕地一定程度受重金属污染,粮食易发生重金属超标。“污染物超标粮食的提前预防和收储工作难度较大,在收储现场鉴别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仪器设备,监管难以达到预期目标。2013年以来,该省处置重金属污染最低收购价稻谷14110吨,真菌毒素污染最低收购价小麦209.9万吨。全国其他产粮大省粮食生产,也有不同程度存在上述问题。 ”
李修松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人民生命健康,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国家相关部门应就此开展深入调研,尽快出台文件,采取一系列必要的政策措施。为此,李修松委员提出了五点具体建议:
一是注重从源头管控。建议从国家宏观层面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制定并有效落实土壤环境保护方案。采取诸如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提高土壤环境质量;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
二是加强对污染区域管控。建议相关部门在摸清污染区域的情况下,适时划定重金属超标粮食管控区域,对管控区域内粮食出库实行强制检验制度,经具有资质的粮油质检机构检测合格的粮食方能销售出库,不合格的粮食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置。对于污染严重的地区,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土壤整治,引导农业开展休耕、非粮化生产,配合做好对农民损失的补偿措施落实。
三是加大收获及库存粮食质量监测力度。对历年监测出现重金属污染的地区,加大样品采集的密度,进一步摸清污染的区域、数量。对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的政策性粮食实行逐仓排查,重点检测是否存在重金属超标情况。经检测发现重金属超标的粮食,立即封存,加强监管,依据粮食性质协调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进行处置,严禁流入口粮市场,确保人民群众粮食消费安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建立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做到有章可依、有据可施,相关处置费用由中央财政承担。
四是推广粮食收购真菌毒素和重金属快速检验试点。目前基层国有站库对真菌毒素和重金属快速检测仪器设备的需求很大。建议相关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推广粮食收购真菌毒素和重金属快速检测试点工作,在粮食收购时逐车检测真菌毒素、重金属指标,对超标的粮食做到分类存放,做到既能合理利用粮食资源,又能防止不合格粮食污染合格粮食,造成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对于最低收购价粮食的入库,增加检验重金属检测项目,一旦发现重金属超标,立即停止收购。
五是着力实施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作为国家“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支持省,安徽省及时启动了粮食质检体系项目建设,2017年第一批建设范围包括省市县站改造提升或新建等15个项目。2018年将继续覆盖所有主产县。但目前县级站建设需要解决的编制、人员、场地、配套资金等问题尚未完全落实。安徽作为粮食主产省,在国家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要,长期为国家作出贡献,但如今粮食质量安全预警监测与检验把关能力还明显不足,故此全面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便十分必要和迫切。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和该省财政,要加大对其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项目实施的支持,使该省早日实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国家也可以借此研究政策,积累经验,促进其他省市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从而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努力确保粮食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