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越西县采访见闻:五彩凉山春意浓

2018-02-24 09:3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月4日,立春。记者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南箐镇南新村,一座座充满民族特色的新居映入眼帘,平整的水泥村道蜿蜒至家家户户,一阵欢快的歌声由远及近。

  在村民木苦伍来莫家,6名彝族妇女身着色彩鲜艳的彝族服饰,佩戴闪亮的银饰,手拉手欢快地跳着彝族舞蹈。“2016年底,我们几十户村民一起从高山上搬进了新家。去年,我把自己的房子布置成了民宿,靠接待自驾游的客人,一共赚了7000多元。日子好,心情好,唱歌跳舞热闹热闹!”木苦伍来莫告诉记者。

  南新村之变体现的是凉山州扶贫攻坚成效。如今的大凉山彝区,攻坚克难的热度、民生巨变的温度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海拔降下来 新房建起来

  2月3日上午,喜德县红莫镇瓦西村的村民们三三两两背着装满年货的背篓,从集市上回到家中。

  “瓦西”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悬崖下”,村民们曾经居住在海拔2500米的高山上,下山的路程仅有3公里,却要步行2个多小时,这样的情况在凉山州比比皆是。为此,凉山州重点对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高寒山区的30万贫困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

  “这是我第一次住进带卫生间的房子,衣服进衣柜、煮饭有灶台、吃饭有餐桌……”说起新房子,村民吉克阿来赞不绝口。

  “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曾是彝区住房的真实写照,住上好房子是贫困群众的强烈期盼。凉山州把住房安全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标志,突出安全、宜居、“微田园”,实施整村规划、连片推进,目前累计206.2万、43.9%的农村群众入住新居。

  “2017年年初,我们按照彝家新寨统征统规统建的要求,集中为151户精准扶贫户建了轻钢结构的新房,国家补贴7万元建房资金,农户只需要自筹2万元左右。”越西县扶贫移民工作局局长曲木伍牛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走进了大花乡大花村村民阿说五支莫的家。

  “党的政策瓦吉瓦(非常好)!现在住得好,吃得好,娃娃们都在外面打工,女儿上周还给我们老两口寄了4000元钱呢。”阿说五支莫告诉记者,以前住在高山上的泥土房时,进屋就是一脚泥,一年四季必备雨靴。“现在雨靴都不晓得扔到哪里去了,你看这卧室里的床,客厅里的桌椅都是村里统一配好的。”对政府即将发放的取暖灶、桌椅、储物柜、碗柜“四件套”和可以“二选一”的电视机、太阳能热水器,阿说五支莫满心期待。

  曲木伍牛告诉记者,2017年大花乡共在9个集中点建设彝家新寨6069套,2018年全村建房任务将全面完成并按照农旅结合的模式发展旅游产业。

  道路修好了,房子建好了,新的生活暖了人心。

  产业引进来 钱包鼓起来

  2月3日下午,村民冷祥芳还在喜德县光明镇新联村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棚里忙活,一辆卡车停在大棚外,冷祥芳和工友们忙着将新培育的西瓜苗装箱运走。

  “我是今年刚到这里打工的,以前跟着爱人在外面跑工地,太辛苦了。现在离家近,每天和邻居结伴过来,有说有笑,挣得也不少。”冷祥芳说。

  2016年4月开园至今,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前后为近9000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除了就近务工,村民们还以土地入股和出租两种方式获得收益。“土地入股,村民每年可以收到每亩地1000元的租金,还能拿到产业园利润的10%作为分红,去年每亩地分红600元。”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高云告诉记者。

  凉山州贫困地区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加之生产方式落后,广种薄收、经营粗放,少数地方仍处于“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状态。为此,凉山州将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预计到2020年,凉山州将建成林业产业基地2700万亩,全州农民人均林果业面积达到6亩;建成马铃薯基地240万亩、水果130万亩、蔬菜130万亩、中药材19.5万亩,年出栏优质草食畜390万头(只),全州农民农牧业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

  2月4日上午,雪后初晴,趁着阳光明媚,越西县东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伟在甜樱桃种植基地忙个不停。“我们正在赶着建避雨大棚,有了大棚就不怕果子裂了。”聊到基地建设的初衷,曹伟十分感慨。“这是国企入凉产业扶贫的项目,我是一名党员,深感自己是带着责任和使命来到越西的。”曹伟告诉记者,公司计划在5年内发展5万亩甜樱桃,实现产值5亿元。

  有了龙头带动,越西县政府还免费提供种苗,县农牧局提供种植技术,在一系列政策的带动下,老百姓纷纷投入甜樱桃种植中,预计每亩土地将实现1万元收益。

  产业富民,“造血”帮扶,脱贫奔小康的路子越来越多。

  教育抓起来 希望多起来

  为帮助彝区农村孩子过好“语言关”、养成“好习惯”,凉山州通过利用村支部活动室、闲置村小、彝家新寨活动场所等富余公共资源,大力实施“一村一幼”计划。截至2017年末,凉山州开办村级幼教点3038个,开设班级3900个,招收幼儿11.64万名,聘用上岗辅导员7629人。

  越西县大花乡瓦尔村的幼教点设在村支部活动室里。2月5日,10多名彝族小朋友穿戴整齐,端坐在小凳上,老师魏玲正在教他们背儿歌、做游戏。“很多小朋友刚来的时候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卫生习惯也不太注意。我们通过‘小手拉大手’,先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再慢慢改变家长们的观念。”魏玲告诉记者。

  “3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彝区的儿童尤其是女童入学率已经达到100%。2018年,我们计划投入200万元,改善289个村幼教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孩子们能在更好的环境里上课!”越西县教科局副局长刘正国告诉记者。

  离开越西县大花乡瓦尔村的幼教点,记者来到了海拔2800米的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这里是四川省首家农民夜校所在地。

  “白天,村民们分散在田间地头务农、放羊,很难聚在一起,晚上大家自发到夜校上课。首先,我们要把党的好政策向学员们讲明白、讲透彻。其次,通过讲解《农民夜校综合实用教材》,不仅教大家学说普通话,还教村民学习养殖技术、政策法规。”小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承雨说。

  “2017年5月,夜校的老师带着我到雅安学习怎么经营农家乐,回村以后我就办起了彝家乐,这还是村里的第一家呢!”依托小山村的自然风光,村民陈宝琼的彝家乐为游客们做彝餐、提供住宿,已经挣了2万多元。

  老百姓需要什么,农民夜校就安排讲什么,凉山州的3745所农民夜校真正成为了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助农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凉山州已经减少贫困人口32万余人,减少贫困村954个。(经济日报记者 刘 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