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高原找到文化之根

2018-01-31 13:4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张哲浩

  “你想不想打鼓?我可以教你。”

  5岁多的肖嘉鹏背着一支小腰鼓,刚刚和叔叔阿姨们跳完一段腰鼓舞,难掩天真和兴奋,向记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他喜欢打腰鼓,他认为记者也一定会喜欢。

  1月中旬的“腰鼓之乡”延安安塞,北风强劲,我们在寒风中感受到了黄土文化的热情和自信。这是一种传承。在安塞,在陕北,在黄土高原,腰鼓、剪纸、农民画、布堆画、民歌等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87岁到6岁

  延安市安塞区真武洞镇冯家营村,黄土高原上一个很普通的村子,但让人一见难忘。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窗户上的剪纸、院墙上的农民画以及不时响起的阵阵鼓声。记者走进村子时,村民们正在打腰鼓。数十人的队伍,肖嘉鹏在最中央,舞步有些许踉跄,但打鼓的劲儿十足。他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还在幼儿园上大班。

  肖嘉鹏学习腰鼓是在2017年5月。“看到爸爸打腰鼓,觉得很好玩,爸爸跟我说一个动作,我学着做,很快就会了。”他的描述透着一股轻松和自信。

  爸爸肖玉飞能理解儿子的自信,因为安塞人的骨子里都回响着鼓声。肖玉飞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13岁开始跟父亲学习打腰鼓,已经打了30多年。他腰鼓打得好,还当上了教练,闲暇时去外地教人打鼓或演出。有次演出回来,儿子看到他手机里的演出视频说:“我会打腰鼓。”他很惊诧,让儿子试试。“虽然打得不正规,但也还可以。”于是,他开始教儿子打腰鼓,就像当年父亲教他一样。

  腰鼓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已经打了上千年,常用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庆的欢乐。“小到刚会走,老到九十九,都是腰鼓手”,这是安塞人的说法。冯家营村有腰鼓手246名,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6岁。

  当然,也有人不会打鼓,他们会的是剪纸、民歌、布堆画等。同村的王永军就不会打腰鼓,他会吹陕北大唢呐,但他现在最出名的是手工制作腰鼓。“我一直对传统艺术感兴趣,最开始跟别人学习制作唢呐,后来又学了做腰鼓。”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他的手艺,帮他打下手。

  王永军做腰鼓时,鼓的皮子一定要用当地的北方旱牛皮,结实耐用,敲起来声音洪亮。鼓框一定要用当地的杨树和柳树,做出来的鼓轻,方便小孩子用。因为他知道,小孩子会喜欢上腰鼓,这些腰鼓会一直打下去,一直传承下去,就像肖玉飞一家。

  心里更踏实了

  肖嘉鹏对腰鼓的喜爱出自天然,尽管他还不知道腰鼓意味着什么。在安塞区非遗文化传承人曹玉宝看来,腰鼓是村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组成这个世界的还有剪纸、农民画、布堆画、民歌等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他们用腰鼓表达喜悦,用剪纸和绘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歌声诉衷肠和情思。

  曹玉宝认为,他们从这些传统艺术里获得了一种文化自信的坚定心态。大伙儿农闲了就练练腰鼓、做做剪纸或布堆画,琢磨技巧和技法,“心里也更踏实了”。

  谁也没想到,与黄土为伴,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土气”的民间艺术,如今成了时髦。“我有时候打开电视,看到一些南方城市也有人打腰鼓,一眼能认出,他们的服装和装备都是我们安塞的。”肖玉飞说。

  作为制鼓人,王永军的体会更真切。找他定做腰鼓的人不仅来自陕北,还有的从山东、四川等地远道而来。他在家里墙上贴了一个扫码支付的二维码,“年轻人都习惯用手机付钱”。王永军不曾想过,他的家竟成了“景点”。慕名而来的购鼓者,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腰鼓,还有他那传统的制鼓手艺。而且,这些人大都是年轻人。“做一个腰鼓得十三道工艺,很讲究。”他说。

  当地年轻人也从传统文化里找到了自信。安塞区建华镇野家砭村的90后农民野强强,曾经觉得陕北民歌难登大雅之堂。有一天周围人唱民歌,他静心聆听,大受触动,重新认识并学习陕北民歌,从黄土高原唱到了央视《星光大道》的大舞台。“还要唱响全国,唱响世界,让陕北民歌红遍五湖四海。”

  民间文化艺术活起来

  很多人都成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比如曹玉宝,他注册公司做培训,挖掘和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并组织演出。

  曾经一段时间,传统艺术因民间艺人的老去而式微。近年来,安塞实施民间文化艺术“五进课堂”活动,让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民歌进音乐课、陕北曲艺进学生社团,还组织编写了《陕北民歌新唱》《安塞腰鼓》等地方教材。目前,多数学校都组建了腰鼓队和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等民间艺术社团。

  安塞人把这些传统艺术亲切地称为黄土文化,就像黄色是他们的肤色一样,黄土文化是他们的根儿。“通过传承,使你知道你的根儿在哪里。”安塞区委外宣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传统文化的回归,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改善了他们的物质生活。肖玉飞农闲时去外地演出或当教练,一年可以多收入五六万元。王永军今年准备招几个人,再上几台先进的工具,计划做一万个鼓。爱好剪纸的叶莉红,办起了合作社,取名“金刀一剪”,带着大家一块儿剪纸、刺绣、画农民画和布堆画,“一年能赚七八万元”。

  安塞通过“合作社+培训基地+贫困户”的方式,用文化资源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不久前,安塞区政府在化子坪镇为农村留守妇女和贫困户办了刺绣培训班,报名者十分踊跃。他们知道,只要手艺好,作品都能卖出好价钱。

  他们还计划选择传统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5个村子,分别以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为主题,打造民俗专业村。通过专业村引领,把全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带动起来,同时也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村民们常在剪纸和农民画里,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如今,这种愿望正从他们的创作里,走到现实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安塞,在整个黄土高原,愈发强大。

  《光明日报》( 2018年01月31日 01版)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