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20年】文化本是同根同源 合拍影片选题更加丰富

2017-06-28 13: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作为华语电影重要的一部分,香港回归的二十年里,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电影几经沉浮,再度涅槃重生。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下,内地香港合拍片的内容选择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开放,,市场空间更大。也或许,这时候,我们的电影市场应该有更多的包容性,有些看似小众的题材,其实更具人文与艺术色彩。

  内地市场如此蓬勃

  电影拍摄有了更多的内容选择

  最早时期的合拍片,因为内地对电影创作仍然有一定的题材限制,香港一些创作人难免“水土不服”。这其中不能忽视的是,此前香港电影本身类型化、商业化的题材限制,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香港电影的发展与创新。

  《无间道》海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对香港,内地电影拍摄对于血腥、暴力、迷信等题材的把控更为严格,但这并不妨碍电影导演真正想探索、尝试其他类型题材。

  在不断调整与摸索的同时,香港电影已经慢慢适应了内地市场,也适应了从内地市场接轨国际市场的节奏与步伐。如今,合拍片早已实现了从过去的历史题材、动作题材到现在的当代、现实题材的过渡,目标群体也从两地市场和海外华人市场扩展更远的国际市场。

  单从创作角度来看,香港本土可选题材空间有限,而内地不仅在人文历史、宏观社会环境有很好的驾驭空间,丰富的题材也为电影拍摄提供了更多内容选择。香港导演林超贤坦言,“有时候你很想有一种新的想法,你经常想冲开但是冲不开,突然你听到一个题材。哇!这个非常有冲动去做这件事,像《湄公河行动》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就是这样。这种军事题材,香港从来没有过,现在有国家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碰到从来没有碰过的东西。中国大陆的市场这么蓬勃,它的蓬勃令它的资源有非常好的空间,可以让你把你的舞台重新定义出来”。

  而《湄公河行动》的开拍上映,仅仅只是一个缩影。曾经的、现在的甚至未来的合拍片,将会有更多的电影接触并有机会成就类似具有宏大主题的优秀作品。

  即使是小众化的“真善美”

  也足以支撑一部电影或更多新的尝试

  小众本身就意味着多元,而文艺影像也让小众化的“真善美”有了一个放大的窗口。相对香港,内地的筐更大,万象世态,尽在其中。内地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变革也为文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2005年,一部《如果·爱》让带着“香港电影导演”标签的陈可辛成功进入内地。2014年陈可辛的《亲爱的》在内地上映,最终收获3.44亿票房,并一举摘得中国电影华表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诸多奖项。看似小众的文艺题材,却因为失踪儿童这一广泛社会现象背后法律与人性相纠葛的情感故事而直击人心。

  《亲爱的》电影海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当市场体量足够大的时候,里边的小众足以支撑一部电影或一些新的尝试。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何像《七月与安生》等看似小众的电影题材一旦放到内地这样庞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却仍显得接地气的原因。周星驰甚至说,当市场更开放,它也就更具体,所有的都更成熟,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文化里有太多的元素可以让人去想象,去创作,去发挥。谈到如今香港电影导演,他们的作品又何止仅仅只有动作片、警匪片。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毛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