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乡村振兴要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

2018-03-12 19:46 来源:央视网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施策重点,为我们走好乡村振兴这盘大棋定调指向。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以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再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重大规划、重大措施、重大行动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事,正在扎实推进,层层落实。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产业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业、农村、农民基本情况发生了重大积极变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过,也需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三农”还存在一些短板,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城乡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等。补上这些短板,解决好“三农”问题,乡村产业振兴是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吸引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充实到农业发展中,壮大农业发展内生动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持续的有力保障。

  产业兴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从过去主要依靠拼资源、拼投入、追求产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尽快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耕地红线,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充分发挥农业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作用。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建设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行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提质增益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产业兴旺,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由此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因此,要根据市场变化趋势,并结合区域比较优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更好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并能形成新需求。

  要在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的同时,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一方面,促进农业产业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美食的全覆盖,实现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拓宽增值空间;另一方面,在确保农业生产供给的前提下,向休闲观光、农活体验、康养健身等横向拓展,丰富农业的非生产功能,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

  产业兴旺,要充分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肇始于农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富强之路实质上就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同样,产业兴旺,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振兴乡村,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加强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以不断释放的制度红利激发农业发展内生动力。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因此,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农业产业发展,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作者张德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