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交流活动于11月21日至24日在贵州举办。23日,30多位中外青年学者和网站编辑记者参观“中国天眼”,倍受震撼。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十九大报告提及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国天眼昂然在列。
中国天眼,不折不扣的国之重器,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500米口径球面,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此次贵州行,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渴望走进现场,一看天眼模样。故此,当下车后,抬眼看数百个台阶,我不是拾级而上,而是跃起,飞奔而去。
中国天眼,果然名不虚传。无论仪态还是构造,均不同凡响,特别是其神奇功能——灵敏度达到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的2倍,让人赞叹不已。这个不动声色的“巨碗”,是中国的天眼,也是人类的天眼,它可捕捉到远在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
中国天眼,正在努力看清宇宙深处的奥秘,而我们从中窥见什么样的秘密?
窥见中国科技的赶超之路,从跟跑到并跑,乃至在一些领域领跑的秘密。建天眼,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结构工程、电子学、测量与控制工程,等等。当年,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30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望远镜。从不可能变为可能,天眼的建成,不仅开创了巨型射电望远镜建造的新模式,更能在未来二三十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