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学者在花茂村交流走访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播州区花茂村视察时指出,“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2017年11月22日,当笔者有幸获邀参与“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中外青年学者交流活动” ,实地走访花茂村,看到水墨画般的绿水青山、村民们满足开心的笑容时,答案已经不言自明。
这次来贵州,是笔者第二次踏上这片热土。2007年笔者曾经到盘县看望所资助的山里娃,当时的贵州GDP排名在全国居后,当地不少村民生活困苦。2017年当笔者再次来到贵州时,该省GDP增速已经连续6年位居全国前三。事实上,自11月21日抵达遵义后,笔者便感觉眼前一亮:这里既有充满浓郁革命气息的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也有时尚的商店、高大的建筑、跨境电商的广告。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在这里和谐相融,赋予了这座革命老城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恰如今日之中国。
这一切变化的动力与原因是什么?22日的花茂村实地走访,令人感触颇深。从给我们讲解的导游,到村里首家农家乐“红色之家”的老板,再到当地土陶技艺的传承人,都不约而同地讲述起五年来党中央政策带来的利好,讲述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村里视察时与他们亲切交谈的细节与场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始终践行这一优良传统与根本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国内考察开会,还是出国访问演讲,都多次强调“人民”这两个字。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牵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多中国人,一个都不能少”,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浓厚的人民情怀,从太行深处到黄土高原,调研了全国30多个贫困村镇,深入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境况,鼓励乡亲们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用多种形式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我们这次走访花茂村,看到当地既有发展产业的脱贫致富,同时又注重挖掘培育乡愁文化、农耕文化、陶艺文化,把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