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手语你会吗?

2017-10-28 10:5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28日消息(记者王晓蕾王晶)近日,十九大开幕会上的直播手语翻译周晔火了。在电视左下角小屏幕里的她,不停变换着双手动作,或是握拳、或是合掌,“一笔一划”连接着聋哑人和这个有声的世界。仪态端庄、动作精准,三个半小时的大会,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的最长纪录,为周晔圈粉无数,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手语产生了兴趣。

  视频拍摄:石昊鑫 后期剪辑:郑平平

  “当时我们全团100多名听障团员围在一起观看的手语直播,大家都特别高兴,能够跟全国人民一起见证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回忆起当天的场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助理团长李文倩还是难掩兴奋,听障的孩子们也都真切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

  从幕后到台前

  揭开“手语翻译”神秘面纱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的二楼,有几间办公室和一个小礼堂。在李文倩的印象里,十年了,这里一直都没有变过。

  2007年,大学毕业的李文倩来到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做手语老师。“在舞台上,所有听力障碍的表演者必须要看手语老师的指挥,‘看到了老师,就看到了音乐’。舞台上演员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背后,手语老师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聋人舞蹈队组织学习讨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供图

  “编排一场舞蹈,手语老师先要向听障表演者用手语解释音乐的内容、内涵、节奏、节拍等”,舞蹈专业出身的李文倩一边给记者展示一边说到。有时,手语老师不仅要吃透音乐,自己也必须要学会跳整曲舞蹈。“我们艺术团的手语老师各个都是多面手!”

  表演进行时,为了能让听障表演者看到手语,手语老师往往藏于舞台幕侧,带着白手套指挥,还有专人为其打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手语老师也已慢慢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演出的一部分。

  “过去,手语老师都很‘神秘’,大家也都很好奇,为什么听障人士的表演能这么精彩?”李文倩告诉记者说,直到手语老师走到台前,大家才明白其中的奥秘。如今,李文倩已从原来的手语老师成为了助理团长,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也从原来的50多人发展到100人。

  “我们的舞台效果、艺术水准、节目的多元化等都升级迭代了好几次,工作起来也更有希望”。

  从国内到国外

  听障人士“讲述”别样中国故事

  今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立30周年。30年来,艺术团出访100多个国家,演出3000余场。“最近几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出访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副团长王晶表示,从生存需求到艺术需要,手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很多人都说手语看起来很优美”。

  2005年春晚,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让听力障碍人群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音乐艺术也开始走进了“无声”的世界。

  《千手观音》资料图。中新社发

  据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中国大约有2075万听障人士,包括弱听、重听、老化聋等。从最开始徘徊在社会的边缘到现在逐渐被接纳,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外界赋予残障人士的“标签”正在慢慢被撕掉。

  “很多服务机构如,银行、机场等都邀请我们去做培训,以便更好地服务残障人士。现在很多高校还成立了手语社,利用假期时间做志愿者帮助有需要的听障人士。”王晶还向记者举例说,有时,看过他们表演的观众也会认出这些演员们,还会主动用手语向他们问好:“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听过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后,王晶对记者坦言,“我们应该不忘初心,宣传残疾人事业,树立残疾人良好形象,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通过这些残疾孩子,更多地了解中国”。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组织学习讨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供图

  “现在我国还是需要一些非常专业、优秀的手语翻译员”,说到未来的发展,王晶表示,手语教学除了按照中国通用书上非常标准的方式、一字不差地去翻译,还应该根据接受群体的程度,将手语表达地更加通俗易懂,让更多的听障人士能够听懂并了解社会,了解国家的大事,与世界联通,不要让手语成为一种摆设。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