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牵引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2017-10-18 13:03 来源:经济日报

  10月15日,北京王府井书店摆放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读物。本报记者 翟天雪摄

  今年5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身披蓝绿涂装的中国大飞机C919腾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全部预定试飞科目后,安全返航着陆。外国媒体评价,中国C919客机成功首航,标志着中国已将自己的形象从廉价的工厂转变为技术领先者。

  6月中旬,曾被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远距作用”在中国首度发生。“墨子号”卫星与青海德令哈和云南丽江地面站同时建立光链路,量子纠缠光子对从卫星到两个地面站的总距离平均达2000公里。世界首次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由中国科学家实现。

  过去5年间,在大批重要标志性科技成果牵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水平持续攀升。2016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以2015年价格计算)达到94825元/人,比2012年提高30.2%。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一年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仅为2.1%。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复杂背景下,中国独领风骚的发展成就,源于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下,一场关系国家和民族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全面展开。

  回溯

  经济新常态催生发展新理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致力于让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深刻变革,就此拉开帷幕。

  然而,摆在中国发展前行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却异常严峻。这一年,全球经济持续萎靡下行,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当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经济增速持续下调至3.3%,世界经济规模下调至71.28万亿美元。这一数值不仅远低于2010年5.1%的增长率,也不及2011年的3.8%的增速。这样的窘境意味着全球70亿人辛苦劳顿一年,只能使世界经济总量增加1.3万亿美元。

  云谲波诡的国际经济形势,使中国经济内在矛盾愈加凸显。由于外贸增速下滑,贸易保护争端频发,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矛盾逐渐加深;由于发展方式粗放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正在消失。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中外经济发展历史,敏锐洞悉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准确作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他说,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从空间上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

  以往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发展的现实,印证了这一重大判断。国际上,二战结束后,当一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就会出现拐点。在国内,2010年,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比重已超过10%,2014年为12.3%,此后出口下行压力一再加大。这就意味着今后我们再要维持出口高增长已不大可能。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时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全会强调,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概括地讲,就是以创新汇聚发展新动力,以协调化解发展不平衡,以绿色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开放重构发展内外联动,以共享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由此,把发展内涵与外延升华到更高的理论境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看点

  五大理念引领中国全面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接续为突破口,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推动发展全局深刻变革,使中国朝着经济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持续演进的重大方略。

  过去5年,伴随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我们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射电望远镜、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发挥了带动全局、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

  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瓶颈与短板,生产力区域布局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5年间,重庆、广州、成都、武汉、郑州等一批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统筹推进;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发挥,主要发展指标增速明显快于全国;东部地区转型升级、开放创新走在前列,对全国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为了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环境治理力度持续加大,能源资源消耗明显下降。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17.9%和25.4%,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显著。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开放型经济活力日趋走强。201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继续保持在11%以上;2012年至2016年间,服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1%,稳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双向投资基本平衡,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加快。

  围绕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的理念要求,全国上下坚持民生优先,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2012年至2016年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和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名义增长均为7.4%;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2.9个百分点,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平均每年减贫近1400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5%。与此同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

  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巨轮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平稳驶向新的发展阶段。

  思考

  新发展理念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1987年10月,《人民日报》曾经刊登一篇长文,题为《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文中这样描述30年前中国经济的景况:

  “世界银行去年公布1984年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指标,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10美元,排在128个国家和地区的倒数第20位。”

  “这是一个令人难堪又引人发奋的数字(尽管各国统计口径并不一致,数字未必准确,但它们仍足以令人难堪)。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去年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美元左右,在世界上的座次向前挪了几位,开始走出低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摆脱贫穷和不发达状况,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30年后,中国经济的惊人变化举世瞩目。参照世界银行的相关指标,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2016年已超过8000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2476美元,就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从我国目前发展态势看,未来三五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6%到7%的区间,不但有基础、有条件,而且有能力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21世纪的中国,思考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摆脱贫困、解决自身温饱,而是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如何让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更加完美,努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2015年9月,纽约联合国总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站在新的起点上思考未来,中国独特的发展理念,不仅更加深刻地改变中国自身,而且还将更加深远地影响整个世界。从今年5月北京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9月厦门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两大主场外交结下的累累硕果已经向世人表明,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重大意义,就在这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吕立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