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联想移动互联(武汉)生产基地贴片生产线。
图② 江西鹰潭在很多自然村安装了基于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垃圾深埋桶,在桶容达到80%时自动发出信号,环卫人员接收后便会及时赶来转运。
图③ 游客通过扫码支付进入无人值守的NB—IoT智慧停车场。(资料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实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行业应用持续深入,质量效益全面跃升
从支撑“双11”巨大交易量的大数据,到人机对弈围棋赛背后的人工智能;从外国学生津津乐道的共享单车,到大街小巷通用的手机支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无疑是当下创新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已成为引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软件业务收入近5万亿元,企业实力不断提升,规模以上企业超过4万家,创新能力大幅增强,涌现出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行业应用持续深入,质量效益全面跃升,在由大变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是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重要支撑。”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如是说。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谢少锋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持续推动软件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深入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充分发挥地方发展积极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质量、效益实现了全面跃升。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9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8%。其中,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016年达到2.51万亿元,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的52%;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快速兴起和发展。软件企业数达到4.28万家,比2012年增加了1.45万家。2017年1月至7月,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9914亿元,同比增长13.5%。
“同时,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全国8个软件名城业务收入合计占全国比重已超过60%。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加速落地和普及,为产业发展汇聚新动能。在软件的带动下,2016年中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3.9万亿元,对GDP增长直接贡献0.26个百分点。”赛迪智库软件产业研究所分析师吕海霞说。
创新能力方面,2016年,中国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达40.78万件,是2012年的2.9倍;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6005亿元,是2012年的1.76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122478元,首超金融业跃居首位,是2012年的1.52倍。
5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骨干企业还加快了全球化布局,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面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的支撑能力大幅提高。据吕海霞介绍,多个大企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华为、联想已经成为全球最佳品牌的百强企业。涌现出了一批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独角兽”企业,在全球上市互联网企业市值前10强中我国企业占到5家,分别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网易。
技术创新不断突破
走进山东济南浪潮集团总部宽敞明亮的办公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两面高高的“标准墙”和“专利墙”。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对记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浪潮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为战略核心,布局产品云化和智能制造两个重要方向,从大数据到“互联网+”,再到构建企业智慧大脑和助力企业上云,不断进化战略产品,5年如一日。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正步入加速创新、快速迭代、群体突破的爆发期,加快向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智能化、生态化演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快速发展和融合创新,先进计算、高端存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神经科学等新技术加速突破和应用。”吕海霞说。
5年来,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积极参与全球技术路线主导权、价值链分工、产业生态的竞争,抢占未来发展的主导权。
比如,阿里云利用飞天技术平台的大数据技术,构建异地双活技术和基于大数据支撑的全链路压力测试体系,实现了“双11”每秒钟17.5万笔的订单交易和每秒钟12万笔的订单支付。京东利用大数据打击黄牛与刷单,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用户社交关系网络和交易风险行为,形成一个完整可靠的防刷单技术屏障,其反刷单系统识别准确率已达99%以上。腾讯搭建“互联网+医疗”开放平台,利用自身强大的社交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为医疗产业提供互联网化的后端服务。奇虎360凭借大数据技术和自有基础设施采集市场主体疑似违法违规信息与社会共享并推送到国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软件无处不在,将带动产品、业态、模式不断创新,刺激新需求,实现精准供给,催生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算法经济等新型网络经济模式,开启数字经济发展新图景。”谢少锋说。
信息消费不断升级
吕海霞认为,以数据驱动的“软件定义”正在成为融合应用的显著特征,软件“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
“5年来,软件技术加速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领域渗透融合,有力支撑了电力、金融、税务等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安全保障。”谢少锋分析说,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了制造企业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加速催生融合性新兴产业,促进了信息消费迅速扩大,移动出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开放平台不断涌现,网上政务、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型服务模式加速发展。
具体来看,基础软件已大规模应用到党政机关及重要行业领域。以WPS为代表的办公软件,在政府和企业应用上取得重大进展。阿里YUNOS使用超过7000万套,成为继安卓、IOS以后第三大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等重大应用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信息服务领域创新活跃,涌现出微信、阿里云等一批创新和技术服务。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化,企业两化融合迈向集成应用新阶段。据吕海霞介绍,目前,航天、航空、机械、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钢铁、石化、有色、煤炭、纺织、医药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大数据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深化,金融、电信、政务、电子商务、教育、医疗、能源等诸多行业纷纷利用大数据提升服务能力,取得了明显效果。如苏宁易购通过大数据系统进行差异化实时定价,广发银行联合百度开发百度100指数系列基金。
在软件的带动下,信息消费能力不断升级、潜力持续释放,已成为当前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领域之一,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快速增长,2016年信息消费规模达到3.9万亿元,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从2013年的6.4%提高到9.2%,平均增幅达21%,为同期最终消费增速的2.4倍,对GDP增长贡献约0.26个百分点。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6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5.1万亿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