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无锡发展迎来重大象征性拐点,继苏州、南京之后成为江苏第三个突破万亿GDP大关的城市。
万亿无锡将是无锡新征程的路牌和地标。“唯GDP论”固然不可取,但不是说GDP本身要被抛弃,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加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这些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总量作为支撑。很明显,万亿无锡不是GDP的单兵突进,而是无锡在新征程上的系统推进和战略转型,是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合唱中一段精彩和声。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新的跨越背后,必然是不同的力量在驱动,是什么样的元素造就了万亿无锡?思考好这个问题,我们就能重新定义万亿数字之下的“无锡新力量”,就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稳健的步伐攀登下一个高峰。
魅力无锡(蒋强 摄)
约束与挑战中谋质效齐升:重大项目培育产业新动能
2018年甫开局,由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的无锡重大项目“招引团队”丝毫未显出倦怠和松懈,“一个投资总额在100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有望在春节前拿下!”一位政府人士掩不住兴奋之情,向记者透露。
于约束与挑战中求发展,磨砺出的是产业的高质量增长。无锡曾经历“腾笼换鸟”却成“腾笼放鸟”的周折,扭转低迷态势,不能再走环境和资源消耗的路子。在重大项目引领产业发展的共识之上,无锡形成了供给侧改革下的项目取舍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抢占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构建产业结构高端形态,赋予产业发展高端内涵。
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一次产业提升的契机。犹记2017年初春,136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紧接着,东方环晟高效叠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粒子放疗产业集群、中电海康无锡物联网等重大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呈现出产业转型升级的融融暖意。
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项目。2017年11月27日,全球知名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与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宣布在无锡高新区合资共建全球领先的创新型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强强联手推动中国新药研发,这是世界500强跨国医药企业与本土基金开展新药研发的首个合作项目,是全球第一个中外合资1.1类创新药研发项目。事实上,阿斯利康的无锡布局不仅于此,近两年,阿斯利康的中国物流中心项目、中国商业创新中心项目、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接连落户无锡高新区,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帕斯卡·索西欧表示,这一系列动作正是看中了无锡在创新型经济方面的实力和环境。
重大项目铸就着无锡产业先进“生产力”,澎湃着向高端进发的产业“新动能”。去年以来,全市重点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子、新能源两大行业,贴合了无锡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高远“志向”。随着一批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在无锡落地,相关产业要素将更加集聚,通过引进新兴的业态和企业、盘活原有的配套产业,无锡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将拥有更多的竞争力。
在做规模还是做效益的发展抉择面前,无锡用“产业强市”一千多个日夜的奋发实践给出了答案:
既不能脱离稳增长去调结构,也不能为了稳增长而延缓调结构。稳增长与调结构统筹协调、互促并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资料图)
目标导向、问题意识双重作用:精准政策撬动产业内生力
无锡市财政局局长高圣华办公桌上,2017年降本明细已经生成:
企业水电气要素成本、税费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明显降低,全年预计为企业降低各类成本274.9亿元。“大大突破了200亿元的目标,效果非常明显,”高圣华边说边举起一个“二”的手势,“无锡已经连续第二年为实体经济降本超过200亿元了。”这同时也是一个胜利的手势。
精准的产业政策激活了一个个经济细胞,聚合成产业发展的内生力:2016年起,无锡明确了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一项项着眼实体经济的政策层层推进,既有远景的“路线图”,也有近景的“施工图”——
安排现代产业资金200亿元,其中100亿元用以撬动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聚集,引导企业直接融资;100亿元作为产业基础投资,扶持中小企业、传统企业,做大增量的同时保证存量。整个“十三五”期间,将累计安排总额不低于200亿元的现代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全市预计兑现产业扶持资金逾百亿元,已超过‘十三五’计划投入总数的一半;其中市本级投入近36亿元,累计扶持项目2600多个、惠及企业1730家。”高圣华介绍说。
降本减负两个200亿元,借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降成本、减负担,减税降费各项举措两年来预计可为全市企业减负逾400亿元;中小企业应急转贷资金两年来累计为4342家企业放贷6819笔,续贷金额439.87亿元。
三年三个《行动计划》,协同呼应现代产业发展体系,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集聚区,对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扶持方式进一步优化,为共同打造无锡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供政策保障。
首条超薄光伏玻璃智能生产线在宜兴投产(张立伟 摄)
软实力造就的硬成绩:人才会聚催化发展动力
一个“万亿级”的城市,必须有一流的产业。一流的产业,也必须有一流的企业群和一流的人才。
在最近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中船重工702所的“蛟龙号”摘得一等奖,听到这一消息,所里的老工人顾秋亮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在‘蛟龙号’上装配,船员们都说,老顾,我们把命都交给你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对一个工匠最大的考验!”干了40多年钳工的顾秋亮练就了一手绝活,他做的工件精密度之高达到了“丝”的级别,“丝”有多大?100丝才等于1毫米,装配“蛟龙号”,顾秋亮和他的同事们实现了0.2丝以下精密度,为潜水器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工匠精神是万亿GDP的底气,大量科技创新人才的涌入则为城市竞速增添了更多动力。
中科院院士丁汉虽不是无锡人,现在却成了无锡的荣誉市民。几年前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成立后,他一年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这片主打“智能制造”的经济热土上。如今,研究院已与惠山区3家企业和两家行业商会联合共建6大技术研发中心,并参股投资孵化6家高新技术企业。
丁汉告诉记者,一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甚至放弃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加入了当地一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
一个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立市的“草根无锡”突破万亿GDP大关,企业家人才的动能作用至关重要。在这座民族工商业的诞生地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上,“锡商精神”一脉相传,当年“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实业报国、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创业情怀,正成为新时代锡商们最有力的心灵滋养。
在谈到这两年无锡产业强市战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时,很多企业家都表示,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经营企业的信心在普遍提升,过去一些搬迁到外地的企业,现在又开始纷纷找机会“回迁”。
“企业家作为参与社会经济最活跃的群体,最能够感受到经济的变化和时代的脉动。”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表示,经济发展已进入“质量效益追赶期”,这就需要无锡的企业家们进一步焕发人才新动能,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加快迈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步伐,努力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刘纯 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