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发言认为,过多过滥的试题印刷和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加大对中小学纸张、油墨等支出的监管,减少不必要的试卷、作业印刷,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绿色指标”考核,实现教育的减负增效。
笔者对胡卫委员提出的“从源头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绿色指标”考核,实现教育的减负增效”的建议甚为赞同。这些年来,学生的学业负担之不堪重负,早已从承受升学压力的中学生而“下移”到上学伊始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已然是一个在校园内外经常被提起,又似乎很难理清楚、也很难解决的话题。
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焦虑、而担忧的父母们,在孩子尚在“牙牙学语”时,就急不可耐地让孩子学起了英语、算术、拼音、识字、甚至写字等等。于是,本应快乐无忧地在“玩中学”的孩子,还未踏进校门,快乐无忧的童年时代早早地画上了句号。另一方面,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刚刚开始的课堂学习,本应该是充满求知的好奇、充满学习的快乐的;应该以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为主。让孩子们学的快乐、学的主动、学的积极,这才应该是小学生学习求知的“正常教育生态”或曰“绿色教育生态”。
作业做到深夜十点还做不完,小学生拉着拉杆箱一样大的书包上学,双休日、寒暑假要东奔西跑地上午学英语学奥数学钢琴……诸如此类的“拔苗助长”,让孩子们在求学起始阶段便感到“压力山大”,让孩子们学得辛苦又被动,学得身心俱疲,进而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与自信,反而对与日俱增的学业负担产生厌恶乃至不寒而栗。这样的学习便成了孩子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教育理应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关心和关注为小学生学业“减负”,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有话语权,也都有一份责任。想要彻底解决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或许不妨先从减轻学校、教师的压力着手,同时也不妨从缓解乃至改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着手。各方面一起“给力”,形成减负的“共识”,方能让“减负”真正奏效。如果只是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给小学生学业“减负”,而孩子们的父母却依然不依不饶、马不停蹄地给孩子的学业“加压”,给孩子请家教、开小灶;考完这个证书又去考那个证书;那么,即便孩子在学校里减了负,回到家里,依然要被父母压给他们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话,给小学生学业“减负”,恐怕也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业“减负”,其目的不是为“减负”而“减负”,而是为了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玩耍,享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减负”,也不是说连一些必要的学习也不需要了,而是说,要减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孩子的成长成才是需要时间的,操之过急反而是欲速则不达,还是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孩子们习得和掌握文化知识,还是得稳稳妥妥、扎扎实实地一步一步地走,让孩子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渐渐地健康而茁壮地成长和成才,拔苗助长的一系列做法,实在不科学当然也不可取。
笔者以为,“减负”除了做“减法”,更要做“加法”乃至做“乘法”。学生“空”出了时间,社会各界要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更多地走进社会、亲近自然、参与实践。像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中学生报》近年来年暑期发起的“中国好作业”活动,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近百道颇具特色、寓教于乐的“中国好作业”,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开始圆梦之旅,在求知中感悟科学真谛,在体验中探寻人文之美。这样的“作业”、这样的学习,也是孩子们乃至社会各方都乐见其成的。
还有,按照教育部近日发布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怎样从“供给侧”一端调动与利用校内外相关资源,推出并落实有效与精准的举措,既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难题,又能在孩子们放学后等待家长接送的那个时间段里,给孩子们安排好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后文体活动等,使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也有待于学校以及社会相关各方面共同来参与,一起来破解难题并迎来为各方叫好的教育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