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维:世界经济论坛愿助力中国企业扬帆远行

2017-06-26 15:44 来源:中国经济网

  达沃斯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与记者合影。

  中国经济网6月26日讯(记者 杨海泉)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亦称夏季达沃斯年会在中国大连召开前夕,该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David Aikman)日前在北京接受了中国经济网记者的专访。艾德维谈到,世界经济论坛愿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服务平台,助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东风下扬帆远行。

  记者:欣闻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即将在中国大连举行,这是继今年1月达沃斯冬季年会后世界经济论坛的有一次盛会。我们注意到本次大连年会的主题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请问本次年会提出这一主题的考虑是什么,它对当前世界经济特别是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艾德维: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新领军者年会选择“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这一主题,主要反映了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经济目前面对的两个最突出、最重大挑战的关注,以此引起各界重视并力求化解。第一个挑战是我们如何有效管理新技术发展对世界经济即将到来的冲击,以及如何趋利避害创造新的经济机遇。第二个挑战是我们如何创造一个更加全面和健康的经济运行体系,从而可以包容全社会更多的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我们现在讲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最突出的趋势是数字革命和新技术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而且它们在改进人类生活和维持地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尚待挖掘。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数字革命和新技术发展对经济的冲击等负效应,着力解决增长和冲击并存的矛盾,如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对传统人工产业的冲击,包括因使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而造成的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等。当然,我们不会因此而反对创新,相反,我们要鼓励创新和破除创业束缚,以此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创新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的进步。

  基于上述认识,本次年会将呼吁政治、经济和企业等各界领军人物深刻认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意义,从而引领全社会共同努力,以达成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同步前行的良好愿景。此次大连年会围绕上述主题将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扩大和深化以人为本的新技术发展理念、引领创新持续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体系和应对地缘经济转变。

  上面谈到的两大挑战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正经历着一个巨大转变,其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处于产业升级的阶段;同时,中国经济的许多领域还面临改革的压力。对于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阶段的中国经济而言,更加需要充满智慧和考虑周到的政策确保最好的发展结果,其中鼓励创新的政策至关重要。

  记者:此次大连年会的主题特别强调了“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请问此举意在解决世界经济中的哪些重要、突出问题或挑战?

  艾德维:我们认为,各国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为此创造更加广泛和坚实的经济基础,以此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包括创造经济发展机遇、维护经济安全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但是我们现在过于关注GDP和顶线增长,忽略了宏观经济中其他要素的均衡增长。我们提出包容性增长这一口号,目的就是想把它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加以倡导,提醒各国政府、企业界和全社会重视经济的全方位均衡发展,既要抓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抓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提倡以包容性增长扩大经济发展成果的惠及面,让全社会各个阶层尽可能多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包容性增长不仅要体现良好的经济效应,也要体现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效果。

  记者:第四次工业革命或许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面对这一趋势,在世界经济论坛这个平台上,中国企业可以或应该做什么?

  艾德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是一个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工作机制,也是各国政府官员、企业高层管理者、专家学者和非政府组织领导等各界人士交流、会商的平台。大家汇聚于此,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如气候变化、促进贸易、增加就业和建设更智能、更完善的基础设施等。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中国方案是解决方案的重要部分,作为在全球经济中承担领导者角色的中国,我们期待中国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发挥更具领导力的作用。

  在世界经济论坛这个平台上,中国企业可以与国际同行开展高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借此来发现宏观经济和企业治理等领域的诸多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同时,亦可借助这一平台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对中国企业而言,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也有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和壮大。鉴此,我对中国企业的建议是,首先要真正理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深刻含义,制定应对之策并付诸实施;其次,大胆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登高望远,争取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再次,将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收获转变为生产力,既要善于学习,又要善于实践。我们通过对中国企业的相关研究发现一个现象,即那些参与全球化程度高的中国企业,它们在中国国内往往是更好的经营者和竞争者。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袁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