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看紫云板当镇硐口村人如何从工人“变”主人

2017-03-02 14:35 来源:多彩贵州网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张杨 谭力)2月23日下午6点, “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安顺采访组抵紫云县板当镇硐口村的贵州百灵生态蓝莓园。

  板当镇硐口村蓝莓园的诞生 

  换上越野车,车沿着泥泞的山路一直爬到了蓝莓园未来的“观景台”。

  刚下车,一股寒意袭来,让人不禁打了个颤。放眼望去,冷颤变成了激动的颤抖,目光所及之处,荒坡全部被开垦成了梯田一样,种上蓝莓树,层次分明。用来保持水份的塑料薄膜像及了刚下的大雪。

  该蓝莓园新建面积3000亩,在紫云县林业局和板当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2016年4月份全面种植完毕。

  2015年底,贵州高原蓝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多次协商后,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共同合作在紫云将蓝莓产业从种苗培育、基地种植、蓝莓产品深加工开发到鲜果和深加工产品的营销进行全产业链的规划。

  规划建设蓝莓产业园区5000亩,其中:一期3000亩采取“反租倒包”的模式实施,即公司统一流转农户土地种植,种好后承包给农户(贫困农户优先)进行管理;二期2000亩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进行,即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农户负责种植管理,签订鲜果保底回收合同,公司负责进行市场营销和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据了解,百灵蓝莓园的建园目的是扶贫“三部曲”,共谋发展。“三部曲”即:第一步把附近贫困农民变为蓝莓园工人;第二步把蓝莓工人变为蓝莓园股民;第三步把蓝莓股民变为蓝莓园主人。

  而实施这“三部曲”的一位41岁的中年人:陈鹏,他就是百灵生态蓝莓园负责人。

  第一步:把贫困农户变为蓝莓园区工人 

  “幼苗时期的蓝莓园,每年除草次4至6次。”陈鹏介绍,2014年2月,板当镇硐口村建成了标准化蓝莓示范基地230亩,该基地种植的蓝莓苗当年即挂果产生经济效益。

  蓝莓是用工密集型产业,幼苗期适时除草、施肥、浇水等工作需要工人较多,采摘期,每亩地每天需要1个采摘工人。

  为提高工人工作积极性,加强蓝莓园管护力度,改变以往按工时计酬工作效率低下的现状,蓝莓园将硐口村的贫困户全部吸纳入园,把贫困村民变为蓝莓园工人。

  陈鹏介绍,蓝莓园建成的头5年采取“倒包”模式,把蓝莓园分块式承包给贫困农户进行管理。管理所需肥料、工具设备等由公司提供。承包价格按第一年承包管理费600元/亩、第二年800元/亩、第三年1000元/亩、第四年1200元/亩、第五年1500元/亩。

  蓝莓园承包管理后,一期3000亩蓝莓园第一年就能解决该村贫困人口300人的脱贫问题,二期2000亩建成后,到2019年能够完全覆盖解决全村178户贫困农户542人的脱贫问题。

  第二步:把蓝莓工人变为蓝莓园股民 

  吃水不忘挖井人,有利不忘劳动者。

  “蓝莓园的发展离不开蓝莓园里劳作的人们,蓝莓苗的长势要好,挂果率要高,这些都依靠工人们的辛勤劳动来实现。”陈鹏说,待蓝莓园建成的第6年至第8年是公司资金回笼期,为让工人把“倒包”来管理的蓝莓园当作自己的产业园,加强管理以提高产量和质量,采取股份“三七”分成的模式,即承包管理农户占股份30%,公司占70%(其中提取5%用于解决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生计问题),把蓝莓工人变为蓝莓园股民。

  据了解,蓝莓园建成的第六年,蓝莓已经进入挂果盛产期,亩产将达到750公斤以上。按照农户30%的股份计算,每亩将分到至少225公斤蓝莓鲜果,按每公斤20元的价格由公司回购,每亩可收入4500元;一家有三个劳动力的农户,每人承包(倒包)10亩蓝莓地,每年可得到股份收入45000元,可实现年收入13.5万元。

  第三步:把股民变成蓝莓园的主人 

  为让蓝莓产业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百灵生态蓝莓发展有限公司将从蓝莓园建成的第9年开始,实现公司与股民(原贫困农户)位置调换,股份实行“四六”分配,贫困农户占60%,公司占40%(同样由公司提取5%用于解决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生计问题),让贫困农户变成蓝莓园的主人。

  陈鹏说,待蓝莓园发展到第9年,保守预算,每亩可产蓝莓900公斤,按照60%的利益分成,农户每亩可分到540公斤蓝莓鲜果,按每公斤20元的价格回购,贫困农户每亩可收入10800元,承包10亩蓝莓地的工人,每年可得到股份收入10.8万元,有3个劳动力的家庭,可实现年收入32.4万元。

  紫云板当镇的蓝莓产业园,也将成为开创扶贫“三变”促致富的典范。

  同时,蓝莓产业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并的产业,对提高林地效益、保护生态、抑制石漠化具有积极作用;项目实施将辐射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生态扶贫”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设,将有效地促进蓝莓园区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