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单位准备就绪,吊装悬臂放钢板。”8月16日,随着工程技术人员统一安排,一块15*10米、重达47吨的桥面板块被吊装到钢桁梁上层桥面框架内,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常泰长江大桥录安洲非通航孔桥连续钢桁梁架设圆满完成,标志着常泰长江大桥跨江段首个单位工程施工完成。
常泰长江大桥连通江苏常州市和泰州市,是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项目,为目前在建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国内首座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高速铁路“三位一体”的跨江大桥。大桥由主航道桥、录安洲专用航道桥、录安洲非通航孔桥、天星洲专用航道桥以及两岸南北侧引桥组成。
“每跨钢梁9个节间,共27个节间,总重约17500吨,单个标准节间长度14米,桁高15.2米,两个主桁中心间距35米。”在中铁大桥局常泰长江大桥项目录安洲非通航孔桥连续钢桁梁架设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魏晓宁告诉记者,录安洲非通航孔桥采用跨径布置为3*124米连续钢桁桥,北侧接主航道桥,南侧接录安洲专用航道桥。
中铁大桥局常泰长江大桥项目部工程技术部副部长张旭光告诉记者,钢桁梁采用悬臂拼装方式散拼架设,杆件最大重量84吨,吊装高度达70米。钢桁梁采用栓焊组合方式连接,高栓用量达21万套。“钢桁梁要吊到桥面上方像搭积木一样拼装在一起,这对拼装的精度要求很高,钢桁梁之间的拼装间距要精确在1厘米以内,这要求工人在吊装时在测量仪器的帮助下精准校正。”张旭光说。
自2021年11月1日录安洲非通航孔桥首吊钢梁架设以来,施工单位想方设法、不惧挑战,克服了疫情期人员和材料进场难、大型吊装作业安全风险高、极端高温天气等困难,通过不断优化工艺流程和精准激励等措施,提前12天实现了既定目标。接下来,常泰长江大桥南岸(常州侧)将全面转入录安洲专用航道桥架设施工,施工单位将继续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确保高效有序推进大桥建设。
据了解,常态长江大桥在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将实现“四个世界首创”:首创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TARS);首创台阶型减冲刷、减自重沉井基础;首创“钢箱-核心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首创“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大桥建成后,将创造“六项世界第一”,对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策应“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经济日报记者 蒋波 通讯员 陈璨)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