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世界真诚分享中国市场机遇(看进博 话机遇)——在进博会上感受开放合作魅力

2020-11-08 10:44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我们要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行走在第三届进博会各个场馆,目睹精彩的展品和爆棚的人气,真切地感受到开放合作的魅力。

  经过3年发展,进博会让展品变商品、让展商变投资商,交流创意和理念,联通中国和世界,已成为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国际采购平台——

  快速进入中国市场

  印尼的椰子水、韩国的海苔、意大利的矿泉水……这几天,来自全球的优质商品装满了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团的“购物车”。“从首届进博会的1亿元到今年的近2亿元人民币,我们的采购额不断攀升,既丰富了国内消费者的购物选择,也让各国参展商收获满满,共享中国市场机遇。”公司创始人、总裁郁瑞芬说。

  一笔笔签约,一次次掌声响起。从牛油果、咖啡、辣椒酱,到智能吸尘器、多功能按摩椅、新型料理机等,进博会场馆里,一场场国际采购活动“热气腾腾”。

  企业大笔“买买买”。1000万美元采购额达成!11月6日,苏宁家乐福与全球知名肉类加工企业巴西JBS集团、浙江物产公司现场签署采购意向书。此次采购由浙江物产作为经销商,未来JBS集团将通过家乐福200多家门店及销售网络快速进入中国市场。

  地方组团揽大单。11月6日,浙江宁波采购团强力出手,现场签约26个项目,总成交金额超40亿美元,让参展商们不虚此行。签约现场,看到合同上成交额定格在5亿美元时,宁波联邦昌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孙崇龙与法国代而塔公司董事长约瑟夫·科恩默契地相视一笑。

  数据显示,本届进博会专业采购商注册人数达到40万人,共组建39个交易团、近600个分团,注册单位11.2万家。

  投资促进平台——

  推动实现互利共赢

  最大载荷1吨,可满足3.2米高度内堆垛作业需求,能自如搬运、转弯……在德国永恒力叉车展台,一辆载有超声波及传感器的自动导航叉车吸引了观众视线。

  作为连续3届参加进博会的“老朋友”,永恒力正从参展商变成投资商。“通过进博会这个平台,我们自动导航叉车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已有来自重庆、江苏等地多个企业带着意向书主动来跟我们谈合作。”永恒力亚太市场总监鲍文彦说,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坚定的开放步伐,极大提振了永恒力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

  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副总裁林南介绍,今年4月,松下与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贵州打造一个省级共享式预冷体系,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

  “到中国去投资”“抓住发展先机”……如今,进博会已成为重要的投资促进平台,助力中国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合作共享。

  人文交流平台——

  文化交融凝聚共识

  希腊大理石雕刻、抽象派油画、精彩的摄影作品……踏入洛克菲勒艺术中心展台,仿佛进入一个艺术博物馆。11月6日,上海“洛克菲勒艺术中心”项目全球首发仪式落下帷幕。洛克菲勒艺术基金中国区总裁惠新说:“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国际标杆艺术生态产业链,促进文化交融。”

  文化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在非遗技艺展示区,不少参观者在老字号“内联升”展台前驻足。老字号传承人正在展示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技艺,大家对传承人的手艺赞不绝口。今年22家北京老字号齐聚进博会,展示老字号传统技艺和文化。

  展台前人声鼎沸,会议室里掌声阵阵。打击侵权假冒国际合作论坛、2020国际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论坛、普惠金融建设和数字化发展论坛……一场场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各国的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相聚进博会,分享观点、研讨交流,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

  开放合作平台——

  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一座可移动的核酸检测实验室,搭配全自动核酸提取仪、生物安全离心机等筛查“利器”,助力精准防控疫情;一间智慧无人疫苗接种舱,确认预约、扫码验证信息、伸出手臂,短短几分钟疫苗接种就可完成……走进1.2万平方米的公共卫生防疫专区,参展商纷纷亮出尖端创新成果,描绘公共卫生体系未来发展图景。

  “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都是一场大考,全球迫切需要加强开放合作。”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周霞萍表示,进博会为全球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有利于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11月6日,辉瑞生物制药集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各自优势,开展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同时,赛诺菲巴斯德也与该学院签订“医防协同创新与能力建设项目”合作备忘录。赛诺菲巴斯德中国区总经理张和平表示,双方将通力合作,致力于打造医防交流、协同发展的平台。

  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谋发展,正成为场馆内外的广泛共识。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