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摆摆幸福乡村的新鲜事儿
新华社记者杨三军、陈健、杨进
让村民喜洋洋的“喜羊羊”是什么?光种粮也能增收奔小康?北大清华的“学霸”来小山村干啥?
记者近日行走在巴山蜀水间,乡村里的新鲜事儿一串串,改革的春风、人才的注入、创新的驱动,让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荡起层层涟漪。
6月13日拍摄的四川省广安市革新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喜羊羊”让村民喜洋洋
连绵的小山坡上,树木苍翠,绿草茵茵,一群群黑山羊低头吃草,远远望去,像绿毯上点缀的黑珍珠。
山坡下,62岁的乐至县金鼓村村民杨老汉,一边在柑橘园修枝,一边笑呵呵地说:“‘双挂钩’让我住上了好房子,‘喜羊羊’让我过上了好日子。”
金鼓村曾是川中丘陵地区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杨老汉所说的“双挂钩”,是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加上危房改造项目支持,作为贫困户的他,没花多少钱就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子。
“喜羊羊”则是当地2015年启动的精准扶贫项目,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保险”的模式,确保黑山羊养殖标准化、收购有门路、意外有保障。
杨老汉最初分到3只母羊,一年后母羊产下羊羔,他将母羊转给其他贫困户,自己保留小羊羔继续饲养。
“技术、卖羊都有人管,我只管把羊喂好就行,现在都30多只喽。”杨老汉说,除了养羊,他还到柑橘园、藕塘打工,去年就摘掉了“穷帽子”。
金鼓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武告诉记者,受益于“双挂钩”项目,目前全村有260户村民搬进了生态宜居的聚居新区,其中贫困户76户。如今,脱了贫的村民都亲切地把“喜羊羊”项目叫“幸福喜羊羊”。
在四川省广安市革新村,村里的两位“学霸”书记在直播带货(6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光种粮也能增收奔小康
片片稻田里,禾苗青青,不时传来阵阵蛙鸣。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眉山市东坡区中心村,49岁的种粮大户李相德看着长势良好的水稻,不禁有些感慨。
让李相德感慨的不仅有种粮致富的喜悦,也有当初创业的艰难。高中毕业就外出打工的他,每年春节回家,看到家乡不少农田没有种好,甚至大片撂荒,十分心疼。
“谁说种粮不挣钱?那是没种出名堂。”2014年,李相德回乡组织成立了“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团结了一帮同样有志于种粮的农民,流转外出务工农户的土地,专心种植水稻。
事非经过不知难。起初,李相德流转了800亩土地,却因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在春季插秧的关键时节请不到足够的人手,结果拖了两个月秧苗才全部插下去。因错过农时,当年水稻减产三成多……
几经波折、几番打拼,李相德和合作社的社员们愈挫愈勇。他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探索出了“五个统一”的经营模式,即统一农技、统一农资、统一农机、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合作社发展越来越红火。
如今,合作社社员壮大到355人,水稻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还注册了“众享好味稻”“丰中谷语”等多个商标,通过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产品远销省内外市场,2019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
“事实证明,种粮也能增收奔小康。”最让李相德自豪和欣慰的是,合作社目前流转的土地涉及眉山市4个县区、12个乡镇、30个村,辐射带动了周边上万农户。
在四川乐至县金鼓村,村民杨老汉在放羊(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小山村里北大清华“学霸”当书记
一排排果实累累的柚子树下,一群群土鸡四处跑着找食吃。
“‘学霸’书记,今天得不得收鸡蛋,新鲜的哟……”在广安市革新村,村民张婆婆一见到驻村第一书记金达芾,亲切地招呼着。
“收噻!有好多,收好多!”金达芾一边笑着应答,一边告诉记者,“我和村里的陈书记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硕士,村民有时就叫我们‘学霸’书记。”
金达芾所说的陈书记是革新村党支部副书记陈诗慧,他俩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由商务部下派到革新村从事帮扶工作。
“革新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虽然2017年整村脱了贫,但是村民普遍不富裕,突出问题是农特产品卖难。”金达芾举例说,村里有800多亩龙安柚,品质很好,但过去卖价很低,甚至卖不掉烂在果园里。
在遍访村民了解情况后,金达芾和陈诗慧一起在村里建起了电商站点,通过直播带货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第一年就实现革新村历史上第一次品质以上龙安柚售罄,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的柚子滞销、产业亏损问题。
“去年我家1000多个柚子,在网上3天就卖完了,挣了6000多块钱。”村里的贫困户龙成民老大爷说起金达芾和陈诗慧,佩服得直竖大拇指。
龙安柚、剁椒酱、土鸡蛋、香肠……如今,革新村已开发出生鲜水果、加工调味品、腌腊制品、禽蛋制品等5大类、15种电商产品在线销售,仅今年上半年就为村民增收近45万元。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