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瑶族村民用草药为红军疗伤(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崔 璨 林小溪 姜晓丹
图为谭长标(左一)在给记者讲述其母亲救助小红军的故事。本报记者 崔 璨摄
1934年冬,在遭到敌军袭击后,一名小红军失散在广东省连县(今连州市)的竹山上。他身穿单衣短裤,光着脚板,瑟瑟发抖,正在山上挖竹笋的瑶族村民李河玉与黄红妹将他背回家中,用草药为他疗伤。
“家里仅有的衣裤鞋子,我妈妈拿给小红军穿,还用米饭粥食给他充饥。”黄红妹的儿子、连州市瑶安民族乡田心村村民谭长标告诉记者,他父母将小红军背下山安置生活,直至解放。
红军长征过连县期间,当地群众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的故事还有很多:
连县境内山高路险,敌哨林立,是当地瑶族群众带路,帮助红军冲破重围;
红军在通过敌人三道封锁线进入连县时,供给不继,是当地群众以茶油、冬菇、土纸、竹木等,帮助红军补充给养;
……
为什么在转战南北的长征途中,人们总愿意帮助红军队伍,始终对他们念念不忘?群众路线不是一天走出来的。以心换心,是红军队伍的实际行动,让群众有了真切感受。
冯达飞是连州籍红军将领,他在回到家乡休整时,了解到同乡人受到谣言误导,就积极联络乡亲,发传单、贴标语,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同时严明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这些举动,老百姓看在眼里,心里自然有杆秤。连州市委党史研究专家黄兆星说,“冯达飞密切联系群众,改变了大家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