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分析:中国前三季度GDP增速稳定 四季度风险可控

2018-10-20 17: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月度数据分析会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分析认为,前三季度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保持稳定,6.7%的增速继续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四季度通胀风险可控。

  资料图:工人在福建省南安市九牧厨卫生产车间内作业。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1月至9月,中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8%,增速继续快于工业增长速度。前9个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一直保持在54%以上的较高水平,反映出服务业一直处于扩张的态势之中。

  当前有观点认为,由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不断扩大,四季度整体经济将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但该报告认为,四季度通胀风险总体可控。首先,1月至9月CPI的同比涨幅为2.1%,仍处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目标之内。其次,伴随着四季度CPI翘尾因素的减弱,10月之后的CPI同比涨幅难以出现进一步大幅扩大的情况,因而全年CPI涨幅不会超过2.5%,通胀风险不大。

  报告认为,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但也出现了一定的下行压力,内需较为乏力,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资和消费增速下滑幅度较大,民营企业经营压力有所加大,就业压力有所增加,各界对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调。

  陈彦斌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显现时,需要警惕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点,包括民企债务违约、民间投资再次快速下滑、地方债务进一步膨胀、居民消费增速过快下滑等。在国际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的环境下,还需警惕外部风险对国内经济的负向冲击。

  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报告建议,应积极扩大内需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扫清机制体制的有关障碍,有效促进居民消费与提振民间投资。而在美国处于加息周期的背景下,中国应采取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偏紧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这一政策组合,保证国内宏观政策的独立性。(完)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