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平红:建议解决农技人员职称问题 提高西部人才待遇

2018-03-14 17:5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4日讯(记者 杨淼 专栏) “当前,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搞农业产业革命,关键还是要靠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外事处处长、研究员孟平红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外事处处长、研究员孟平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于鹤章摄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现在大量的农业科研和技术人员参与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中,但据调研,年轻的科研人员和基层农技人员在技术职称上,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加上大部分县级农技人员的有毒有害津贴等待遇尚未落实,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农技队伍的稳定与提高。

  据孟平红介绍,目前基层农技人员很难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支助,更难有机会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没有项目支撑,就难出成果、奖项和文章等,在晋升高级职称时硬件条件往往达不到。

  她还提到,县(市、区)和乡(镇)级农技推广部门普遍存在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岗位职数不够,即便达到任职条件也无法被聘用,不能兑现职称工资,甚至有的地方没有空岗就不能评职称。空岗的产生只能等待有人外调、升迁、退休等,而农技部门干部的流动性较弱,难以空出岗位职数,有的乡镇农技人员工作30多年才评上中级。

  另外,孟平红表示,我国农业专家本是稀缺资源,但不少农技人员还被抽调去当地或基层抓中心工作,例如基层党建、驻村工作等,占用了相当时间和精力,真正在岗从事农业技术业务、发展农业产业的人员和时间严重不足,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很难干出业绩和亮点,难以获奖,使他们在晋升职称时达不到条件。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奋斗在一线的农业科研和技术人员是农业产业扶贫的主力军,西部科技不太发达,条件艰苦,在决胜脱贫攻坚的特殊时期,由此,孟平红代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从政策上给与倾斜,关心这支农技干部队伍,激活他们的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技人员在产业扶贫中的科技支撑作用,也体现政府对农业人才的重视与关怀。

  她具体提出以下五点:

  第一,适当放宽农业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条件,看重实绩。凡参与农业扶贫或科技推广相关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在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贡献、扶贫中作出业绩的,可补充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

  第二,适当增加基层技术职称的岗位职数,并且凡符合条件的,均可先评职称资格证,待有空岗后再按比例聘用。建议各农技推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编制3-5年的职称岗位规划,按计划解决农技人员的职称问题。

  第三,她建议对长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基层老同志给与适当照顾,例如连续从事农推工作20年以上和30年以上的农技人员,分别解决为中级和副高职称。

  第四,尽量留住农技人员在本职岗位上专心从事农业科研与示范推广业务,尽量减少挪用,并禁止基层挤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使农技人员在产业扶贫中更好地发挥技术专长和科技帮扶作用。

  第五,适当提高并落实西部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包括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落实相应的各种津补贴等。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