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国际在线专稿:正在召开的中国两会是外界了解、观察中国的窗口,也越来越成为展示中国制度优势的窗口。3月7日,法国《欧洲时报》发表社论称,两会所体现出的执政党意志依法、高效转化,反映出中国政党、政治制度的优势所在,并且日益凸显重要的世界意义。
文章称,2017年10月召开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共十九大4个多月后召开的全国两会,如何通过法定程序将执政党的主张和方略,转化为国家意志与改革实践,成为重要关注。
从两会的进程看,这种转化首先体现在政协会议层面。习近平3月4日在政协联组会上提出“新型政党制度”概念,并具体阐释了其有别于旧式政党制度的新特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中赋予中国政党制度新内涵的意味明显。
中国地域广、人口众、民族多的属性决定了利益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执政党在治国理政中扩大代表性、提高有效性、加强整合性的难度。中国共产党通过与民主党派进行多党合作,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安排,无疑有助于解决上述难题。目前,全国政协的34个界别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每个民主党派也都有重点联系的群体,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发挥得好,其辐射效应将是明显的。
这种不同于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崭新政党关系,又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旧式政党制度中代表性片面、易造成社会分裂的弊端。当前,很多实行或照搬西式民主的国家和地区,正受到这种弊端的困扰,有的甚至造成政局动荡、经济衰退和社会震荡。这些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开始关注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本次两会期间,就有列席会议的欧洲侨胞表示,最近几年常听到欧洲政治家谈论中国制度优势,显见中国的制度越来越具有大国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