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道冬青奥会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 显示图片

来源:经济日报

  1月19日,第四届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韩国江原道开幕。历经2012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2016年挪威利勒哈默尔、2020年瑞士洛桑,这一次,全世界青少年的梦想之花将在韩国绽放。

  这是亚洲首次举办冬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该项赛事首次离开欧洲“踏上”其他大洲的土地。对于韩国而言,江原道的平昌郡、江陵市、旌善郡继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2018年平昌冬季残奥会之后,时隔6年再次举办世界性的冬奥赛事,意义更是超乎寻常。

  本届冬青奥会本着节约办会的精神,比赛场馆全部沿用2018年平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赛场设施。江原道政府共投入1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465万元)对位于江陵、平昌、旌善、横城地区的场馆进行了维修或加固,包括江陵冰壶中心、平昌跳台滑雪中心、奥林匹克雪橇中心等。此外,江原道政府还分别在旌善和横城租用了海云滑雪度假村和威利希利公园度假村的现有雪道,作为雪上项目比赛场地。

  本届赛事的吉祥物与2018年平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也颇有渊源。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萌吉奥,原型是一个雪球。江原道组委会表示,这个创意来自2018年平昌冬奥会吉祥物白老虎“守护郎”与冬残奥会吉祥物黑熊“月牙熊”打雪仗。

  萌吉奥是个小不点,头顶一个大大的滑雪镜,脖子上围着一条红色围巾。其名字源于韩语“Moongchida”,代表汇集各种思想和力量。其寓意是,雪球虽然看起来差不多,都是圆滚滚的样子,但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作为群体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每个人都各有特点。同时,如果将打雪仗视作对目标发起挑战,那么团雪球就是在为梦想努力。再往深处想,打雪仗作为一场游戏,其实无所谓输赢,过程才是最欢乐的——就像冬青奥会的精神“享受比赛”。年轻运动员们在比赛中“共成长,永闪耀”,这正是本届冬青奥会的口号。

  组委会方面表示,萌吉奥总是充满激情和勇气,面对任何挑战都无所畏惧,而且愿意帮助所有朋友。其标志性姿势是面带笑容、高举手臂,代表着萌吉奥期待与全球青年运动员一起在冬青奥会上展示自我。统计显示,共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名选手参加本届赛事,连同代表团成员共计15000余人。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大家将在滑冰、冰球、冰壶、有舵雪橇、俯式冰橇、无舵雪橇、冬季两项、滑雪等7个大项15个小项的比赛中展开激烈角逐。

  在比赛之余,全世界的年轻人还可以亲身体验一下韩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此,江陵和平昌将举办芭蕾舞演出、跆拳道表演以及文化庆典等。江陵奥林匹克公园、平昌跳台滑雪中心、旌善海云滑雪度假村和横城威利希利公园度假村也会举办传统饮食游戏体验等活动。此外,体育明星脱口秀、冬季体育体验等多种娱乐活动也将陆续开展。

  2024江原冬青奥会是向全世界展示韩国的大舞台,也是向全世界推介江原道的好机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江原道希望通过举办冬青奥会成为世界性的冬季运动场所,打造世界众多运动员和游客向往的冬季运动旅游胜地。

  江原道能够再次赢得世界性冬季赛事的青睐自有其道理。

  从地形上看,江原道山地较多,太白山脉自北向南直穿而下,将江原道划分为岭东和岭西两个区域。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被山脉阻断,导致岭东湿润多雨,岭西则气候干燥。冬季,岭东地区降雪频繁,山地积雪好几个月都不会融化,为滑雪运动提供了天然场地。这也使得与很多冬奥会举办地担心比赛期间降雪不足相反,江原道只需要操心“降雪不要太多”。

  江原道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山和大海并存。冬季里,山区的雪通常下得很大,但东海岸受到太平洋暖空气的影响,并不十分寒冷。美丽的海岸由北至南绵延数百公里,站在岸边聆听海浪的声音、凝视远处的雪山,很有些不一样的感受。

  此外,江原道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也颇具优势,其中自然也包括传统美食。

  江陵的草堂嫩豆腐非常有名。这种嫩豆腐因江陵市草堂村得名,其做法与韩国其他地区不同,使用卤水为凝固剂,倒与中国传统的豆腐制法非常相近。不过,他们的卤水来自天然深层海水,因此豆腐的口感也颇具特色。

  春川和平昌则以荞麦凉面而闻名。春川有很多荞麦凉面店,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独家秘方,汤头和面条的口味差异很大。平昌则在文艺爱好者中名声更响,因小说《荞麦花开时》闻名的蓬坪号称荞麦凉面的故乡。

  江原道的渔业也非常发达,因此在江陵、束草、襄阳等沿海城市,海鲜店尤其多。在众多菜品中,人气最旺的是红雪蟹。当然,明太鱼也很受欢迎,作为韩国传统风味的代表之一,无论烤着吃还是煮汤吃都很有特色。

  江原道不仅有美食,还有美景,其中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就是雪岳山。它是太白山脉的最高峰,因积雪常年不化、山顶岩石纯白如雪得名。山中有奇松怪石、溪流瀑布,四季景色皆有不同。

  如今,冬青奥会正在江原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观赛之余,赏赏雪景、品品美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