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要回避给亲属做手术吗

2022-09-20 13:54 来源:武汉晚报

  8月24日,武汉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海灏为自己的叔叔,亲自开刀做了一台复杂高难度的“双四级”手术:冠脉搭桥+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在他看来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算什么,同事罗俐觉得他真“勇”,敢给自己人“下刀”。 

  “外科医生做手术要避亲吗?”就此话题,王海灏在朋友圈分享这段经历,并掀起了一番医学谈论。 

  亲自为69岁的叔叔做手术 

  谈起给叔叔开刀原因,王海灏说:自己和家人都觉得是“理所当然”。 

  今年4月,69岁的叔叔突发脑梗,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瓣膜病合并心脏病、冠心病,身为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的王海灏,“顺理成章”地成了叔叔的主治医生。 

  叔叔一家人都想让王海灏来开刀,“有他在我们比较放心,因为有什么情况可以随时问,他也会把所有好的坏的情况跟我们讲解清楚。”王海灏的婶婶对记者说,除亲属身份原因,还有对他技术能力、对病人负责任的信赖。 

  据了解,8月30日,王海灏的叔叔已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入普通病房,恢复意识,可以开口断续吐字说话了。 

  从医19年,王海灏做过数百例冠脉搭桥手术,长年累月的职业训练,他有自信亲自操刀为亲人解忧。 

  实际上,这不是他第一次给亲人医治。十多年前,他的母亲意外受伤被送到同济医院急诊科,就是他亲自给母亲缝的针,“我妈还挺高兴地说儿子亲自治疗”。 

  对于王海灏的选择,其同事同济医院肝胆胰外科张万广教授认为,如果医生认为自己水平很高,可以为自己的亲人开刀。 

  “对于自信的外科医生,亲自给家人做是最好的选择。”王海灏的朋友对他表示支持。 

  武汉市优抚医院心理科主任霍云翔指出:“越是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越是有着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对象的不同,并不会让他们有多少回避心态。反而有一种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使得自己有更强烈的愿望亲自操刀,解除亲朋好友的病痛。手术的成功,也会加深他们的自豪感,促使他们有着更强的动力钻研学术精修术式,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攀高峰。” 

  给亲人做手术 

  更考验医生的抗压能力  

  在王海灏所发的该条朋友圈下面40条评论中,判断医生是否需要避亲,被提及最多的是看医生的心理素质、承受能力。 

  “外科医生如果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可能更多要考虑的是心理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教授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因为有亲缘关系存在,往往会对人的判断、情感、思维甚至一些行为,产生我们自己也无法预料的微妙影响。 

  刘鑫谈到北京曾发生过的一个案件,夫妻俩都在医院工作,妻子是普通医师,丈夫是麻醉医师。妻子入院生产当天值班的麻醉医师不是其丈夫,但这位丈夫希望自己来操作麻醉,就跟当晚值班同事商量由他亲自上。结果这次硬膜外麻醉出事了,孩子虽然保住了,却造成妻子意外截瘫的惨况。 

  医者医亲,心理压力更大的一方也许是医生。对于“心理包袱”重、抗压能力稍弱的医生来说,术后若因手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损害其自身的身心健康。 

  法律没有规定手术要“避亲”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教授介绍,“回避”通常指的是居于中立地位的第三方,根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为某种纷争或者奇缺资源的分配做出决定。而医疗行为的行使主要涉及医患双方,不涉及第三方,医疗权并非某种特权,所以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没有“回避”一说。 

  但“手术者是否避亲”,给亲属患者看病是否应当回避,仍值得探讨。 

  从医学伦理来看,刘鑫教授认为,当医疗资源处于稀缺状态时,这种稀缺资源如何分配,可能引起社会公众猜疑,这时就须考虑是否需要回避。比如一位知名的老专家,一天只能看10个专家号,为了给亲戚留号,只能放9个号出来,那么无形中就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公平性,还是应予以回避。 

  此外,从医疗安全的角度,刘鑫教授也建议,最好尽量回避为亲人手术及具有风险性、有创性的检查和治疗。 

  “一项常规手术,虽然医生平时操作娴熟,但叠加亲情因素后,往往难免会陷入过度担忧、心神不宁,从而影响具体的操作进展和节奏。”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叶平主张,在非紧急情况下,如果是可以择期的手术,医生应尽量避免为亲属手术或进行有创操作。 

  记者江梦晴 祁燕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