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变老也是需要学习的

2021-09-06 10:30 来源:中国妇女报

  曾焱冰

  如今45岁的我已知道,到了55岁、65岁,我现在所面临的“老”都不值一提了。生命的很多改变都如暗礁一样在身体内滋长,而海面的风平浪静,是靠足够的智慧和勇气支撑的。

  坚持运动、学习、爱和笑,让你晚年继续发光

  我们常看见国外漂亮老太太的照片,会感慨:优雅老去。许多人还会说,关键是得瘦,还得会穿。但当我慢慢走过45岁,再瞭望更往后的人生时,忽然觉得:“优雅老去”这几个字,真不仅仅是“瘦”和“敢穿”就能简单做到的。

  随着年龄增加,伴随而来的皱纹、白发等,其实都是小意思,威胁最猛烈的还是荷尔蒙减退、社会关系改变、身体功能衰退等让人陷入一种老年式黯淡。这种黯淡从眼神、表情、语气里散发出来,也从姿态、动作甚至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那是一种对什么都没兴趣的丧,也是一种对万物见怪不怪的疲,更是一种把自己当病包子的衰。就像一堆灰烬,少了青年人的好奇心和心劲儿。所以比“瘦”和“敢穿”更重要的是:保持精气神儿。

  德国哲学家奥特弗里德·赫费写过一本书《优雅变老的艺术》,他提出和“保持年轻”一样,“变老”也是需要学习的。如果我们想拥有一个体面、平静的老年,那从年轻时就要开始积累,积累美好的回忆,积累精神上的资源。

  那些上了岁数还继续散发光芒的人,基本不会是前半生暗淡绝望、等60岁后染个全白头发就忽然优雅登场的。实际上,如何优雅变老,也是女人们终其一生所探讨的“如何生活”的命题。赫费给老人们提供了4条建议:运动、学习、爱和笑。仔细想想,这4条同样适合任何年龄的人,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方式和侧重。

  就拿学习来说,我们年轻时通过学习构建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文化积累,放在人生长线上是一种早期的精神投资,如果只吃老本,这份投资再丰厚也会坐吃山空。不断地学习、更新,是让人保持脑神经活跃的最佳方式。不管是学新的技能、语言,还是延续之前的钻研继续精进,都可以是人长久的精神依托,可以帮助人们避免空虚、焦躁的情绪,减轻孤独感,并和社会保持着新鲜联系。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对于文盲来说,晚年就如同寒冬;而对于有学识的人来说,晚年却是收获。”

  日本老奶奶西本喜美子,就是个一生都爱“折腾”的女性。从经营美容院,到实现梦想成为自行车手,再到72岁学习拍摄、自拍、修图软件而成为日本最优秀的女摄影师之一,她生命中的勇敢和从未停止过的学习精神,刷新了我们对老年人的认知。

  我国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给自己制定“每天翻译1000字”的计划,别人劝他不要过于劳累,他回答:“翻译的快乐对于我就像水和空气,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我就垮不下来。” 原来,工作才是最好的不老仙丹。

  正视衰老,做好准备,做一个“会”老的人

  当然,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头脑,并不意味着与身体机能的老化对抗。随着年龄的增加,要突破的重要心理关便是“接受自己变老的样子,从容貌到体型”,要承认“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状态而随时让自己停下来,也要“学会成为一个依赖别人的人”。这些观点出自《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其作者是心理学家拉姆·达斯,他是在65岁身患中风后才真正感受到“老”的含义。

  在这本书里,拉姆同样倡导老年人花些时间学习和思考,坚定意志,按自己的方式安享晚年。同时,他也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正视衰老,如何慢下来,一次只做一件事;如何放下欲望,学习冥想;如何撇开众望,按自己的人生观生活;如何和恐惧促膝长谈……当身体渐渐变老,但生活每一刻都是新的。

  的确,“变老”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不能真的到老了才去关注。而想要“优雅地变老”,靠与生俱来的“天赋”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光给自己猛灌鸡汤,喊一句“我要和年龄做朋友”也是不够的;早一点了解衰老的样子,早一点为老年做好精神和物质的能量储备,才是正视衰老的最好方法。

  其实,年老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衰老。当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世界和不僵化的头脑时,身体状况也会主动来依赖精神。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