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搭建更快乐的成长阶梯

2021-04-12 09:42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就在前几天,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牛女士在校付通上收到了2000多元的退款,并得到幼儿园通知,刚刚开设的幼小衔接课停了。牛女士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这学期她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以特色课程的名义给中班、大班的幼儿均开设了幼小衔接课程。虽然觉得女儿才4岁多,现在学习拼音、写字等内容实在过早,但架不住班里其他小朋友都报了名,牛女士也只好随了大流。“自从孩子开始学习幼小衔接课程,在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的时间明显减少了,孩子多少有些不乐意。”现在,幼儿园取消了幼小衔接课程,牛女士深觉舒了一口气。 
    也是在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在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看来,幼小衔接终于能回归本位、走向科学了。 
    推动幼小科学、有效衔接 
    “现在学习的压力已经下沉到幼儿园,在小学入学前的一个学期,大班里的幼儿就所剩无几了,都忙着去上各种学前辅导班,为一年级的知识学习做准备。”谈及幼小衔接,一位幼儿园园长透露,类似情况已是当前一种普遍社会现象。 
    为遏制这一社会现象,确保幼小衔接工作沿着科学方向推进,此次印发的《指导意见》要求: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强化小幼协同,通过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通过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完善共育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科学导向,形成良好教育生态,推动科学衔接、有效衔接。 
    《指导意见》还指出,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幼儿园满足需要的地方,小学不得举办学前班。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不得设学前班,幼儿园出现大班幼儿流失的情况,应及时了解原因和去向,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报告。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此次印发的《指导意见》要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推动双向衔接;二是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前学习、超标教学的状况,做好科学衔接;三是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实现有效衔接。 
    双向衔接促进幼儿园和小学协同合作 
    “不能否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依然存在着改革理念与实践脱节的某些疑难问题,其中‘学校课业负担过重’‘幼儿园小学化’是久治不愈的一对顽疾,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根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爱华这样总结道。 
    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看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本应各具特点,幼儿园教师努力“送一程,再送一程”向小学衔接,小学老师也在努力向前“接一站,再接一站”。 
    这也说明,两者之间如何顺利对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从大班毕业的幼儿,刚结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生活,开启以学科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生活。环境的变化、身份的转化,引发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状态。”窦桂梅由此指出,“顺利有效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对儿童在小学入学初期的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个性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窦桂梅看到,以往国家就幼小衔接问题出台过一些政策,各地也有一些做法。“虽说这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她指出,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幼儿园的“一头热”问题,即幼儿园积极向小学靠拢,小学在对接幼儿园方面却做得很不够,做法也有些不切实际。“事实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能单靠幼儿园解决。小学教育界应高度重视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与幼儿园衔接。这也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 
    对此,此次印发的《指导意见》也特别提出,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的责任,强调树立衔接意识,幼儿园和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减缓坡度,促进儿童顺利过渡。 
    “《指导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提到的‘坚持双向衔接’,不仅让我们看到,国家对解决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治理的决心和力度,更让我们看到高层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根源的判断与把握。”华爱华说。 
    窦桂梅也注意到,与以往不同的是,“《指导意见》中特别明确了小学的具体职责,如在《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明确提出要从为儿童准备好环境、关注个体差异、设置入学适应期和坚持深化改革四个方面着手,为小学科学开展小学生入学适应工作指明方向。文件中还列出‘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项发展目标,对应的还有儿童的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她认为,这些内容都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抓手。 
    转变教师教学思路 让幼小双向衔接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各学段的学业竞争力主要放在“超前学习”和“反复刷题”上,用加快进度来为反复刷题腾时间,尤其在校外培训机构助力学校超前的前提下,很多地方的升学选拔也以超前知识获得为标准。当下,这种超前选拔甚至从学前便开始了。 
    为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前学习、超标教学的状况,《指导意见》提出,小学低年级“适度减少课程内容,减缓教学进度”,从而达到“减缓衔接坡度”的目的。 
    针对《指导意见》提出的这一要求,小学低年级该如何落实? 
    窦桂梅分析,当前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工作主要存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不完善、家长对幼小衔接理解偏颇、评价反馈机制不健全、实施和监管不足等问题。就如何做好儿童入学适应教育,她建议,应改革创新,促进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为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低年段教学要寓于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件和情景中,让小学生在这样的情景和活动中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窦桂梅建议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思路,以实现儿童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中的身心协调发展为目的,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以课堂知识“基础牢”作为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 
    在窦桂梅看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是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科学开展的保障。据她介绍,在清华附小开展的双向衔接教研实践中,便构建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课程桥”,“教师之间开展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的主题月活动互动,与各种课程联动,探索有效的双向衔接,形成园校协作、一体化联动、资源共享的内容生态。这些密切而有深度的研修模式让两个学段的课程生态产生密切联系,让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多项研究均能证实,父母双方的陪伴更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基于此,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是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成功的关键之一。在家校联动方面,窦桂梅建议,家长应正确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上的亲子教育,了解儿童成长发展的心理规律。主动和教师进行联系,就儿童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课程衔接等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建立起反馈机制,最终达成教育共识。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