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家政服务员为何缺口大?

2021-04-12 09:40 来源:中国妇女报

  内蒙古家庭服务业协会调研表明:牵头部门频繁更换,从业人员缺口大, 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等,是当前内蒙古家政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近日,记者从内蒙古家庭服务业协会获悉,该协会所做的关于自治区家政服务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显示,有关部门未形成整体合力、有效供给与需求存在差距、择业观念落后、社会保障水平低、行业自律机制亟待健全、市场管理还不够规范、职业培训严重不足、信息统计工作滞后和缺少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是当前内蒙古家政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关部门未形成整体合力。内蒙古家政服务业的管理涉及发展改革委、商务、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建、市场监管、税务及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和组织。多年来,因牵头部门频繁更换,导致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合力没有形成。如呼和浩特市,2013年以前,发展家庭服务业领导体制为商务局牵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配合,妇联在培训方面突破。2014年,市委、市政府在制定服务业发展十二个重点产业规划时,确定发展家庭服务业责任部门为商务局,而市政府《2015年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中,家庭服务业牵头部门又成了民政局。2016年3月出台的《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家庭服务业和物业管理健康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仅仅下发给呼和浩特市住宅小区环境秩序管理局。直到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家庭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才明确家政服务业工作由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门牵头。 

  有效供给与需求存在差距。据统计信息分析,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如果按照当前自治区公布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37%计算,在城镇常住的老年人口达到177.5万人。如果按1/3的老年人需要护理,每个老人的服务按1:1匹配,需要近60万名养老护理员才能满足需求。而从近年统计情况看,从事养老护理的人员不足万人,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保姆、养老陪护、月嫂、病患陪护这些工种刚需缺口也很大,钟点工、保洁员、保育员、育婴师等从业人员同样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社会保障水平待提升。直接受雇于家庭或个人的从业人员只能以个人身份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不能完全覆盖。由于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收入较低,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双方都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即使有从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保,但服务企业不参加社会保险,员工就无法以个人名义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全自治区签订劳动合同的有6万人,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7%。 

  行业自律机制亟待健全。目前,家政服务业缺乏统一规范、门类齐全的行业服务标准,市场准入和企业资质认定等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家政服务业职业守则、指导性收费标准、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导性价位尚未制定,家政服务协议示范文本尚未在全区推广,这些自律性的文件直接关系到家政服务企业的发展方向。 

  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由于家政服务业缺乏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部分地区家政服务市场良莠混杂,无证经营、不公平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区的家政服务市场还存在着非法职业中介和欺诈现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信誉度不高,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满足广大居民对家政服务规范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要求。 

  职业培训严重不足。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大多是进城务工农民、下岗职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调研结果显示,自治区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六成是女性,64.13%的人员来自农村牧区。全区持证上岗的从业人员仅有 5.15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1.81%。自治区内仅有部分正规的大专院校开设了家政相关专业,但年轻人学习热情不高,在校人数很少。多数培训只以完成人社系统免费职业培训为目的,往往资金技术不足,师资力量不全,教材编写老化,与现实脱节严重。教学教具设备简陋,实操培训流于形式,很难适应现阶段家政服务业的需要。上岗不培训,培训不上岗现象时有发生,好的家政服务员很难找到,是一个普遍现象,未来职业技能培训任重而道远。 

  除此之外,还存在信息统计工作滞后,统计口径不一致,缺少龙头企业示范引领,没有形成固定的劳动关系等问题。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诚信问题、侵犯从业人员合法权益问题时有发生。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