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噱头?道是“无糖”却有糖

2021-04-16 09:37 来源:今晚报

  这几天,某标榜“0糖”的饮料品牌向公众道歉,并承诺修改标签,引发广大消费者的关注。随着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饮料、酸奶、糕点、冰淇淋等食品,都被贴上了“无糖”“低糖”的标签,也因此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但是标注了“无糖”,就真的等同于健康吗?记者昨天采访专家了解到,商家宣称的“无糖”,可能只是个噱头。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糖尿病四部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汪玮琳表示,所谓的“无糖”食品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糖含量非常低,另一类则是采用了代糖(甜味剂)。根据我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只要少于0.5g/100g或100ml,就可以标注为“无糖”。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无糖”食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糖,而是含糖量低于标准。另一类“无糖”食品则是用各种甜味剂取代了含糖食品中的添加糖,代糖有天然代糖、人工代糖和糖醇3类。天然代糖一般从植物中提取,安全性更好,例如甜菊糖、罗汉果甜苷、甘草甜素等;人工代糖是化学合成的有甜味的化学物质,过量服用存在安全隐患,如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醇有天然的也有从糖类加工而成的,常见的糖醇有木糖醇、赤藓糖醇、山梨糖醇、甘露醇等。

  汪玮琳认为,代糖的甜度通常是糖类的几百倍,但是它的热量比蔗糖低,所以相对含糖食品对健康更有利,但也并非对人体完全无害。首先,长期摄入含有人工代糖的饮料或食品,也会影响人的糖耐量和血脂代谢而诱发肥胖及Ⅱ型糖尿病,这是因为甜味剂所产生的甜味,会通过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人的大脑接收到甜味信号后,很容易产生饥饿感,增强食欲,增加对真糖的渴望,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增加Ⅱ型糖尿病的风险。另外,很多“无糖”食品都是糕点类,比如无糖饼干、无糖面包等,虽然没有添加糖类,但制作饼干时的小麦粉、淀粉都属于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都会被消化吸收转化成糖类。再加上制作无糖食品时,商家为了保证口感,会添加植物油等油脂,热量依旧不低,所以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因为这些食品标注了“无糖”就多吃。还有研究显示,木糖醇摄入过多会导致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三氯蔗糖、糖精等代糖则可能会使肠道菌群紊乱,影响人体代谢。

  “用‘无糖’饮料替代含糖饮料,相比含糖饮料肯定对身体更有益处,但商家在宣传上应该更加客观。不含蔗糖但含有其他糖类物质的饮料,如果标注‘无糖’,就会误导消费者。”汪玮琳表示,商家应该在包装上标明产品成分,而不要随意标注不客观的标识。

  记者 郑妍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