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第一村:再写“稻花香里丰年”

2020-01-20 09:58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李成东

  临近春节,年味渐浓,松江区黄桥村的文化室变得热闹起来。村里书法爱好者们纷纷挥笔泼墨,写下一副副笔法苍劲有力的春联,而外面排队求春联的村民也络绎不绝。

  “文化是村里的特色品牌,一直有沪上‘楹联第一村’的美誉。最近,我们还专门邀请区里的书法家来村里指导村民撰写春联。村民中的书法爱好者当场写,各家各户当场拿,每年都要写出近500副春联。”黄桥村书记张永强说,村里正着力打造楹联文化的景观氛围,将传统诗歌、楹联文化作为培育民宿、文创特色的重要元素,承载乡土、乡情与乡愁记忆。

  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

  黄桥村位于松江区泖港镇中心地区,因地理位置在黄浦江源头,素来享有浦江第一村的美誉,还是全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借乡村振兴的东风,近年来黄桥村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村口沿着宽阔平整的柏油路来到黄桥村农民集中居住点。只见一幢幢带有江南风格的两层楼房整齐有序,一条条硬化路面干净整洁,屋前绿树摇曳的景观路和屋后清水长流的景观河簇拥着这片粉墙黛瓦的新社区,宛如一幅美好画卷。目前,第一期64户新居已交付给村民,第二、第三期400余户集中居住新房预计2020年上半年完成建设。

  8年前,因老房子破旧不堪,黄桥村村民俞群宝举家搬到了城区。最近,被农民集中居住项目吸引,俞群宝又回到村里,在村集中居住点分到一处新居。新居上下两层,布局合理,天然气等生活配套齐全,能够生活在环境优美的乡村,享受不亚于城市的公共配套。这几天,俞群宝正抓紧打扫装修中的新房,准备赶在春节前搬入新居。

  “现在交通方便,从村里出发,20多分钟就能到工作单位。哪怕生活在农村,也不耽误在城区的工作。”在松江区南部新城工业区工作的俞群宝感慨,以后住在村里只会更方便。“楼下留给老人,出入方便,楼上还有两个朝南的主卧和一个儿童房,小辈周六周日可以回来住住,吃吃新鲜的农家菜”,听说新居为每个村民还留了一块菜地,俞群宝开始规划起久别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式田园生活。

  “首批64户中已有10户完成装修,这几天已经在新房子里备年货。”黄桥村村委会主任陈继明介绍,目前集中居住点每家每户都已经通了天然气,绿化也在紧锣密鼓推进,未来还将逐步完善医疗、购物、文体等生活服务配套。“希望生活在农村的村民,也能享受到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配套,同时还可以不离土、不离家”。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

  从农宅搬入被命名为黄桥村社区的集中居住点,如何让村民尽快适应?“农民搬到新社区,首要面对的是社区如何管理的问题。小到停车、养宠,大到治安、装修风格等方面的管理,都需要一套不同以往的新办法。”黄桥村“驻村指导员”吴滋靖说。通过走访村民、座谈交流等方式,黄桥村梳理了村民迁居到集中居住区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并拟定了《黄桥村社区入住须知》等12项制度规定,内容涵盖验收交房、装修施工、迁居入住等环节,并对村民入住后的垃圾分类、宠物饲养、车辆停放、物业缴费等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不少村民眼里,不但居住条件改善了,黄桥村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许多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

  “村里原来不太景气的浦江源温泉度假村已经全部退出,改为绿化涵养林,与原本400余亩生态涵养林连成一片,更加郁郁葱葱,就像敞开的公园一样。”张永强告诉记者,现在不少村民都说,绿化这么好,就像把村子建在了公园里一样。

  养老曾是这个诸多老年人“留守”的村庄亟待破解的难题。如今,黄桥村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已拔地而起,将为村民提供文化、社交、助餐等方面服务。“中心春节后就开始装潢运营。一期将提供49张床位,吸纳村里和周边的老人入住,同时村民也可以参与照料而获得相应报酬。”张永强告诉记者,黄桥村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打造一个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幸福老人村”。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