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阻拦人才“玻璃门”

2020-01-19 09:39 来源:解放日报

  我们有一些政策需要调整。金字塔尖的那批人才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塔身、塔底支撑,他们也搞不出成果

  ——市人大代表 季昕华

  本报记者 孟群舒 王闲乐 见习记者 顾杰

  “科创条例里提到建设张江科学之门,两座320米高的双子塔,很壮观。可是大楼建成,是不是就意味着那里一定会成为科创核心区?关键还是看企业、人才去哪里。”在谈到科创中心建设时,市人大代表、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封东来说,建设科创中心,人才始终是最稀缺的资源。

  不少代表委员深有同感。市人大代表、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季昕华说,在他的企业中,有潜力的年轻员工成长为业务骨干后便辞职离开的“29岁现象”不时发生,企业想从外地挖掘一些中层骨干也常常碰壁。“我认为,我们有一些政策需要调整。金字塔尖的那批人才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塔身、塔底支撑,他们也搞不出成果。”

  今年两会上,季昕华提交了一份建议,呼吁放宽对居住证的办理限制。事实上,虽然近年来上海加大了引进人才力度,给出了很多优惠政策,但在实践中,阻拦人才的“玻璃门”依旧客观存在。

  市政协委员陈贵发现,不少临床医学领域的人才回到上海后,本可享受落户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受到编制名额限制,很多单位无法满足这些人才的落户需求,2015年至今,已有100多位归国医学博士因此无法落户,有些人因此离开了上海。

  “现在出台的很多政策看起来都很好,但是怎么落实,不能落实的话是否有后续的处理办法,缺乏明确规定。”市人大代表丁明建议尽快出台归国留学人员及外籍人才获得奖励优惠后续转、退的相关政策。

  市人大代表翟惟清建议加快推进长三角分类人才评价一体化建设,建立长三角一体化人才银行。

  “建设科创中心需要持续不断吸引方方面面的人才,仅盯着研究型人才是不够的。”市人大代表吕琰说,新型科技带来的挑战对科技法律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正日益凸显,这类复合型人才的供给也愈发紧迫。在人才储备方面,应当建立一支科技、法律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新型争议纠纷解决提供支持。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