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色彩”定位也是种风貌保护

2020-01-19 09:39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讯(记者 简工博 邬林桦)前年年底,愚园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内一建筑外墙忽然“穿”上鲜艳外衣:孟菲斯风格代表艺术家卡米尔·瓦拉拉设计绘制的外立面,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在全球多座城市,这位艺术家设计的建筑外立面都颇受欢迎。不久之后,那处的外立面恢复常态,引发网络上下对于城市建筑风格的争论。今年两会上,致公党上海市委带来一份提案,建议城区沿街立面色彩与街区历史风貌保护相统一。

  目前国内尚无城市色彩的系统性研究和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实践。“所谓城市色彩,就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和。上海城市的色彩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需要值得考虑的规划和设计要素。”一些新建筑不考虑城市色彩协调,选择当下最时髦的装饰材料,反而造成“色彩污染”。“只有当城市找到自己的色彩感觉,树立城市文化自信,这种时髦才会被鄙弃,那时,上海的城市色彩调控与风貌保护才有新空间。”

  “在面临城市面貌日渐趋同等危机中,上海在城市更新、保护历史风貌的实践中应有所作为。”这份提案建议,各区规划部门应进行广泛的色彩调研,尽可能全面真实地掌握一个街坊、一条道路的代表性的色彩规律。目前城市更新中,要将城市色彩研究纳入计划,建立各风貌保护区、风貌保护街坊和风貌保护道路与街巷的色彩档案,为维护城市人文传统和地域特色提供依据。这份提案还建议,要有效地确定城市色彩主基调与辅基调的关系以及相关“色彩污染”的治理原则,同时避免出现对城市原本市井味烟火味的伤害。

  “建筑作为‘思想的容器’‘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传承文化、记录时代、展现风格的重要载体。”祝学军委员表示,全球历史文化名城无不拥有可观可赏可读的建筑风貌。他建议,制定建筑形态审核管理规范,建立评审机制,评审委员会可由审批主管部门和业界权威的建筑师、美术师、音乐家、工艺师组成。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