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可塑造孩子的全面人格

2020-01-19 09:41 来源: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姚勤毅

  2019—2020赛季“Jr.NBA校园篮球联赛”高中组总决赛近日在沪落幕,两队选手加起来不到30人,看台上的观众则有2000多人。

  几乎每个孩子的家长、兄弟姐妹、朋友同学都到现场加油。他们为每一个进球手舞足蹈地呐喊,或为一个不太满意的判罚而大声抗议。印象中,中国家长的爱总是内敛的,但在此刻,篮球让爱变得直接。笔者发现,不少家长对篮球之于孩子、体育之于教育,已经有较为深层的理解。

  家长乐见孩子打球

  为了给儿子加油,李颖(化名)放下手头工作,特地从城市的另一头赶来。李颖说,儿子以前性格内敛,几乎没有朋友。而在赛场上,他像变了个人,“他和队友讨论如何防守、抢篮板,那是纯粹的友谊。”

  学习和篮球矛盾吗?决赛对阵双方的主教练都认为这是偏见。南模中学篮球队主教练孟家森在其26年中学篮球教练生涯中,遇到不少家长不支持、不理解孩子参与篮球运动的情况。“经验告诉我,体育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赛场上的成就和挫折在一定程度上能辅助学生提高成绩。只要你正确引导,学生可以把运动场的积极因素带到学习上。我希望能帮助孩子提高身体素质,也希望我的学生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作为教练,我可能比班主任更怕学生成绩下降。”

  上海中学国际篮球队教练罗思杰也表达了相同观点,“我带过的学生很多都是学霸,他们在球场上表现很好,学习也非常好。我一直跟他们强调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做到这点,既可以做一个好学生,也可以做一个好球员。”

  “篮球能塑造一个孩子全面的人格,我们毕业出去的队员有的已经工作了,每年都还会回学校看我。我的感觉是,篮球教会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将来的生活,他们在生活中战胜挫折、克服困难、懂得感恩,这是篮球给他们的宝贵财富。”孟家森说。

  “孩子在学习之余,每天还要参加繁重训练,但他乐此不疲。看着他在赛场上生龙活虎、斗志昂扬,我都有点恍惚:这个满怀着对胜利的渴望、不屈不挠、咬牙苦战的,是我儿子吗?真是重新认识他了!”看台上一位家长也说出心里话。

  校园篮球还缺点啥

  “除了强身健体,篮球的增智、教育、宣传、礼交等功能越来越被家长和社会认同,但我仍希望社会各方支持力度再大点。”孟家森直言,由于上升通道比较窄,所以一些家长有顾虑也是人之常情。“今年有不少大学向我们校篮球队的6名学生伸出橄榄枝,他们可能通过体育单招进入理想的大学。上海目前招收篮球特长单招考生的学校有四所,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

  他也谈到,“如今篮球发展变化很大,校园篮球教练如果没有专业队经历很难胜任这份工作,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联合NBA发起“校园篮球”项目,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园打造丰富的篮球运动体验,并通过篮球教师培训营、教学教材开发等举措,提升校园篮球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及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的质量与水平。

  在孟家森看来,这些年中国涌现出大量的青少年篮球赛事,但真正有影响力、覆盖性和权威性兼具的几乎没有,“Jr.NBA可以说是兼具这些优秀特质的中学生赛事,用两个词概括,就是‘规范’和‘有仪式感’”。南模队的大前锋林安说:“严谨的赛制、炫酷的赛场、NBA球星式的出场方式、啦啦队表演、网络直播等,都让我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Jr.NBA从青少年的角度来考量和设计,既辐射篮球的教育功能,又留住学生篮球爱好者的心,这一做法值得国内校园篮球赛事办赛方借鉴。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