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8日电(记者陈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对10种农作物、241个优良品种进行了重点推介。
4月18日,在农业农村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表示,从生产实践看,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求的紧平衡状态仍将长期存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必须尽快转到主攻单产水平提升上。对种业而言,一方面要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充分挖掘现有品种的产量潜力,尽快缩小大田生产水平和品种试验产量的差距;另一方面要瞄准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加紧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广适多抗、宜机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推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随着品种数量快速增多,品种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给农民选种用种带来一定困难,也不利于品种的选育创新。为此,业界希望有可供借鉴参考的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引导育种创新方向,指导农民科学选种、正确用种。”杨海生透露。
2023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围绕当前农业生产的用种需求,聚焦“米袋子”,推介水稻、小麦、玉米优良品种97个;聚焦“油瓶子”,推介大豆、油菜、花生优良品种70个;聚焦“菜篮子”,推介马铃薯、大白菜、结球甘蓝等优良品种61个;同时兼顾重要战略物资,推介棉花品种13个。这些优良品种涉及骨干型、成长型、苗头型和特专型四种类型,形成相对完整、递次推进的品种推广梯队。杨海生解释,在生产实践中,用种者和广大农民可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品种,希望通过推广目录让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成长期缩短一些,由至少6到8年缩短到5到6年甚至更短,让这些优良品种更快地大面积推开。
目前,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45%,距欧美发达国家60%以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生物技术等育种新技术广泛应用和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未来的品种培育潜力仍然巨大。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