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年货,这份提示您收好

2023-01-19 07:53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记者 李建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备年货、囤年货,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再过2天,就是除夕,不知道您家中的年货备好了没有,来看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山西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程景民教授打造的这份春节囤货指南,检查一下您的年货储备方式是否妥当。

  肉类食品,多备鱼虾少买肉

  肉类及其制品是年前囤货的主要品种。很多人觉得如果家里不多备些鸡鸭鱼肉,似乎就没啥年味,而节日期间经常是顿顿吃肉,不少人家过年买的肉甚至要吃到年后很长时间。程景民提醒消费者:

  第一,注意食材新鲜为好。饮食以鲜为宜,食材还是新鲜的好,年节市场供销两旺,食材采买并不费事,再加之平时肉类食物也并不缺乏,因此并不鼓励大量囤积肉类食品。

  第二,注意品种的多样化。建议消费者除去畜禽类食物,适量提高海产品的比例。选购一些低脂高蛋白的鱼虾类为主,少买脂肪含量相对高的猪肋条肉、猪头肉和动物内脏等。腊肉和熏鱼制品可以少量购买或自制,不建议多买并长期食用。

  第三,注意均衡适量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g。如果某一天稍微多吃了一点,可以通过其他天减量来调整,注意不要因为贪图美味,就把一周的食用量在一天内吃完。

  第四,注意科学合理储存。肉类年货储备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理储存,一是新鲜肉储存时间较短,如果放冰箱冷藏,一般3天左右就是极限。当然,如果放到-18℃的冷冻室里,一般放2个月左右时间也没有问题。二是鱼、禽、畜等肉类储存时需要分成小块,并放入密闭容器,然后放入冷冻室,温度控制在-15℃以下,而且即使在冷冻室保存也不能超过6个月。特别提示,冷冻食品不建议化冻;新鲜水产品请尽快食用,冷冻水产品也不能储存过久,保质期一般为9个月。三是冻肉卷之类的食品可能会占据冰箱较大空间。有些人如果喜欢吃,有条件的话,可以选购一台简易的家用刨肉机。这样,冰箱冷冻室里只囤放整块的新鲜生肉就行了。

  蔬菜水果,储存时间不宜长

  蔬菜水果、全谷物和奶制品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多吃蔬菜水果,每天应尽量保证300—500克。特别是新鲜蔬菜,应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克,深色蔬菜应占1/2;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程景民提醒消费者:

  蔬菜多样化。注意蔬菜品种花色的多样化,多吃绿色蔬菜,可以选择一些颜色艳丽的蔬菜,比如紫甘蓝、红黄彩椒、红苋菜、西蓝花等。除了新鲜蔬菜,木耳、银耳、黄花菜、香菇等菌藻类干品,也是调剂口味、补充营养的不错选择,可以适量购买,同时注意每日提前泡发备用。

  水果吃新鲜。能吃新鲜水果,就不喝果汁,果汁不能代替鲜果,水果也不能代替蔬菜。各种水果因品种不同,保存时间也不同,应根据情况购买。苹果、柑橘类水果能够存放的时间相对较长,可以适当多买些。其他一些容易坏的水果,则不太适合过久存放,特别是草莓、蓝莓、樱桃等水果,应现吃现买。

  储藏有要求。一般来说,10℃左右的温度下,土豆、白萝卜、胡萝卜、洋葱等,都能存放较长时间。西红柿、茄子等大约可以保存1周时间;甜椒等可以储藏1—2周;黄瓜大约可以储藏2周;南瓜可以储藏2个月左右。如果是冰箱冷藏,菜花可以储藏1—2周;豌豆可以储藏1—3周;芦笋可以储藏2—3周;卷心菜可以储藏3—4周;白菜可以储藏1—2个月。但大多数蔬菜含水量高,会随着储存时间增加变得不新鲜,水溶性维生素会有一定的损失。所以备年货时不宜大量储备蔬菜,一般来说,储备够3—5天的食用量即可。

  零食坚果,尽量选择小包装

  包括糖果、甜饮料、甜味糕点等在内的甜味零食,是不少人家年货中的必备食品。程景民建议:

  适量摄入糖。考虑到精制糖,特别是添加糖对健康的可能影响,建议大家少量购买,只要体现节日气氛即可,因为备得少自然吃得就少。如果选择用巧克力代替普通糖果,建议购买含可可脂超过70%的产品。不要或少买以代可可脂为原料的或含糖量比较高的巧克力。

  注意保质期。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瓜子、松子、腰果等,因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是年节期间备受欢迎的健康零食,也是招待亲朋好友不可或缺的年货。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注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最好买少量的小包装产品,尽快吃完,同时务必注意密封避光保存,一旦有异味就果断扔掉。

  科学吃零食。节日期间,吃大鱼大肉较多,人们摄入的油脂比平时较多,坚果热量高,人们在看电视时不知不觉会吃得过多,加上节日期间运动量减少,有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平均每周50—70克,也就是平均每天10克左右,大致相当于核桃2个,或花生米、腰果、扁桃仁共20粒左右。如果摄入过多,则应减少一日三餐中其他食物来源。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王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