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科技合作 共促全球粮食安全

2023-01-17 07:17 来源:农民日报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海外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的第六届海外农业研究大会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加强农业科技合作,共促全球粮食安全”为主题,采用线上会议和视频直播的形式,邀请了来自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上合组织等专家以及企业代表交流研讨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和农业对外投资,并发布海外中心最新研究成果。超过3000人在线观看了会议直播。

  自2016年成立以来,海外中心一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公共平台,并致力于成为服务中国农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级海外农业对外合作集散地、政策创设智囊团、信息技术服务器和海外农业人才库。依托海外中心,海外农业研究大会面向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和“走出去”企业发布研究成果、促进信息共享和农业对外合作。2017至2022年,海外农业研究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届,成为推动国内国外农业交流互鉴、科技创新合作、智力服务支持的重要平台桥梁,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减贫、可持续发展等贡献中国智慧。

  全球粮食现危机

  中国方案作贡献

  当前,受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切。2022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受饥饿影响的人数增至8.28亿人,比2020年增加了4600万人。

  与此同时,面对北方罕见秋汛、南方严重高温干旱、农资价格上涨等挑战,中国的粮食生产再次实现丰收。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12月12日公布数据,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2021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这也是中国粮食总产量连续第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变局下的中国丰收,不仅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稳定,也为世界粮食安全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冯峰说:“我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还要帮助朋友,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农业发展上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经历,可以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表示:“依托我国在粮食安全、乡村发展等领域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我们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期待。”

  一直以来,除了保障自身的粮食安全,中国通过南南合作、多边合作,也在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建龙在海外农业研究大会上介绍了绿色超级稻项目。据悉,该项目由盖茨基金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于2008年启动,旨在向资源匮乏的亚非国家分享中国的优质水稻品种和生产技术,并培育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等威胁的水稻新品种。绿色超级稻的“出海”,使18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受益,160万农户增收。

  事实上,通过科研院校参与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出高级农业专家等方式,中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技术援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援建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派遣近百个援外专家组开展援外工作,累计在非洲各国试种作物品种300多个,推广农业技术500多项。

  科技创新需合作

  海外中心搭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纵观世界上的农业强国,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是其重要特点。“科技支撑是农业强国的核心要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通过高水平开放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力。新发展阶段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更大力度地开放国际合作。”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说。

  近些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正以更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已与众多国际组织在国际农业合作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FAO驻华代表文康农表示,FAO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刚刚签署了FAO-CAAS创新平台实施协议。未来,FAO将继续加深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农业研究与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和食物系统转型发展,助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里,作为中国与世界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与窗口,海外中心也在推动农业国际合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海外中心与FAO、国际农发基金(IFAD)等共同调研总结中国抗击疫情、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百姓生计的经验,通过联合国机构积极向国际社会分享;支持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发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平台,与盖茨基金会等合作将中国减贫、绿色价值链、食物安全与营养、应对气候变化等良好实践推广到发展中国家;与FAO、世界粮食论坛、全球农业发展青年论坛等挖掘、孵化食物减损与浪费的青年创新方案;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等联合开发全球农业模型。

  “不断交流经验对于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海外农业研究大会已成功将自身打造成为一个用于讨论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优秀实践经验的平台。我相信本次会议将扩大合作平台,并有助于制定具体的实践步骤,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增进地球人口的福祉。”上合组织秘书处副秘书长索海尔·汗说。

  智力服务做支撑

  企业“出海”走得稳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总量超过302亿美元,在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农业企业超千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已和8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农业合作协议,投资相关农业项目820个,投资存量超过17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要“走得出”还要“走得稳”,仍需解决信息需求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说:“目前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技术转移、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获取信息的手段依然比较匮乏,农业企业‘走出去’要依靠业内同行和海外中心的研究数据,为其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近些年,海外中心开展了多项研究,积极为中国企业“抱团出海”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例如,围绕涉农企业需求,海外中心已与中投海外、国家开发银行、中粮集团、雷沃重工等重要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了沟通对话。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海外中心执行副主任聂凤英说:“海外中心在海外多国进行了农业信息调查,建立了海外数据调查系统,同时开展海外专项调查活动,为一些大型生产企业和贸易企业提供定制性服务。”

  此外,海外中心组建跨学科、跨区域团队,培养国别分析师、产品分析师、技术分析师、战略分析师和模型分析师,用大数据和计量方法,聚焦重点国家、重点产品和重大问题,形成智库报告,收集整合包括150多个来源渠道(国际组织、各国统计部门、各国海关、农业年鉴等)、200多个国家、1000余种农产品的主要产业链数据和国家基本面数据,形成了“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可视化专题报告。

  “未来,海外中心将继续进行探索,从数据管理、产品研发、服务支撑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服务企业,服务科研,服务政府。”聂凤英表示。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