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野味”吃不得,驯化家畜却可以

2020-04-19 06:5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为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表决通过。同样是动物,为何“野味”吃不得,驯化家畜却可以?

  对此,兰州大学研究员赵序茅举了两个例子:大家熟悉的蝙蝠,不仅是冠状病毒的主要宿主,也是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比如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亨德拉病毒等。果子狸身上携带的细菌和病毒种类也复杂繁多,它是SARS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

  “野生动物携带大量病毒,这些病毒与其自身相安无事,但有时却可以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赵序茅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驯化动物身上就没有病毒,绝对安全。在赵序茅看来,驯化动物与人类打交道的历史比较悠久,人类具有更多防护措施。与家养动物相比,野生动物则比较脆弱,大规模食用不仅增加人类感染病毒的概率,还有可能造成其种群灭绝,进而引发更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学中有个稀释效应假说:个体生活所在的群体越大,群体中每一个体被猎杀的机会就越小。

  “将其延伸到生态系统中,维持物种多样性,可以降低人类感染疾病的风险。”赵序茅说,物种多样性越高,人类、野生动物或者驯化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就越低。“人类与野生动物、植物、微生物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共同组成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而让赵序茅有些担心的是,当前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正从各个层面影响着物种的多样性,比如过度捕捞、资源开采等会直接减少物种数量,间接破坏其栖息地。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例,当前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是导致非人灵长类物种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其中60%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威胁,75%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

  “野生动物与人类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它们是人类抵抗病毒的生态长城。不食用野生动物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确保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非常关键。”赵序茅表示。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韩肖)